2017年07月14日
银行理财遇拐点,中鸿财富倡导稳健理财
近日,《投资者报》公布了对去年6月30日至今年6月30日运营的12万只银行理财产品综合能力的排名。中鸿财富统观近几年的数据,不难得出一个结...
近日,《投资者报》公布了对去年6月30日至今年6月30日运营的12万只银行理财产品综合能力的排名。中鸿财富统观近几年的数据,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银行理财正在进入拐点。
过去的四年是银行理财的黄金时代:2013年,银行理财资金管理规模为10.24万亿元,略逊于信托资产余额10.91万亿元。从2014年开始,银行理财高速发展,当年规模高达15万亿元,跃居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之首,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去年底。去年,信托资产余额不过20.22万亿元。粗略计算,过往4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均增速高达60%。
然而去年底,银行理财发生变局。央行和银监会相继推出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政策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两项措施,对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增速大幅放缓。5月份银行理财余额为28.4万亿元,环比下降,同比增速下降至9%,进入“个位数”时代。加之今年7月份以来,央行通过多种工具释放流动性,资金价格有所回落,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有所下降。各银行为了解决资金紧张状况,更加大力地销售理财产品。
在这样的境况下,中鸿财富提醒您,警惕银行夸大预期收益,谨慎投资。目前,银行理财市场上一些销售乱象,譬如有些银行经常会在宣传中强调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率,但实际收益率低到让人心惊。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虎头蛇尾”,尤其需要注意。买之前说得天花乱坠,到期后却是天差地别。即使遇到客户投诉,银行一般都会回应说:“这是预期最高收益率,不是说一定会兑现,合同上黑纸白字写明了。”所以,各位投资人对待银行理财应谨慎,以防被高额的预期收益欺骗。
为了解这种乱象,去年,上海市消保委携手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对17家银行发行的627只理财产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夸大“最高收益率”成为银行忽悠消费者的普遍手段,17家银行中仅有4家银行最后百分百实现了最高收益率。最夸张的是,华侨银行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股添利2015年第17期股票挂钩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到期后实际收益率为零。
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不讲概率,只宣传所谓的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实际上,所谓最高收益率的获得,概率可能等同于扔一个硬币竖起来的概率。投资者要警惕银行在宣传中仅强调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套路,特别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可能相去甚远。现在市面上非保本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中鸿财富提醒广大投资人不能只看预期最高收益率,也要参考往年利率及专业人士建议,以防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