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4日
先发优势已成:这个局,汉能足足布了5年
郝亚洲/文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是个敢做判断,同时也善于判断的人。《经济日报》前主编艾丰说:“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李河君...
郝亚洲/文
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是个敢做判断,同时也善于判断的人。《经济日报》前主编艾丰说:“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李河君之前的几个重要判断,都被现实证明是正确的。”这其中包括汉能进军光伏产业时,选择了彼时不如晶硅火热的薄膜技术,并逆市进行海外收购。
2012年是中国光伏产业的转折点,也是汉能通过海外并购打造薄膜核心技术的起点,在当时看,也是豪赌。5年过去了,市场对李河君当初的判断的回应是:2017年中国光伏企业口碑榜第三季度榜单上,汉能集团位列榜首,口碑分值为1212分,超过后面19家光伏样本企业的口碑分值总和。看起来,成绩还不错。
5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间节点。“我们往往高估了1 到2 年的变化,而低估了5 到10 年的变化。”李河君说。巧合的是,美国社会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对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主观意识,也有类似的论断,这其中包含了新技术应用从研发革命到应用革命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当新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普遍动力室,意识革命已经悄然发生。
无论是从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来看,技术革命和通信系统的革命是同步进行的,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一定是能源互联网和可再生资源相结合而催生的重大变革。能源和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传统资源控制模式的颠覆。也就是说,未来的经济体竞争不会再是资源规模的比拼,而是核心技术的对峙。在这个高度之下看当下的互联网产业也罢,新能源发展路径也好,说到底是新思维和旧思维之间的竞争。
也是在这个大的判断前提之下,2012年下半年开始,当中国的光伏产业遭遇欧美的反倾销,国内多家大型光伏企业资金链断裂,唱衰产业的声音不绝于耳的时候,汉能却开始了一连串的海外并购。而且,李河君瞄准的依然是薄膜核心技术。
薄膜技术是太阳能两种利用方式之一,另一种是光热模式。相比较后者的规模化需求,光伏模式更符合未来能源结构的分布式特征。而薄膜技术正是光伏模式的第二代技术,第一代就是晶硅太阳能电池。
2005年,随着无锡尚德在纽交所的上市,国内掀起了一股晶硅淘金热。但很快,随着国外市场的变化,依靠借贷维持运转的光伏产业企业突然变的举步维艰。
李河君在做产业分析时,将汉能归入了中国第二代光伏企业。除了进入产业时间之外(汉能是2009年进入的光伏产业),另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是发展模式。晶硅时代的中国光伏产业依赖的是资源和国际市场,但资源是有限的,国际市场是动荡的。与晶硅技术相比,薄膜技术的特点是耗能少、柔性好,弱光效应好,更重要的是,薄膜更加依赖核心技术,一旦成为先发优势者,就可以在行业内形成较为坚固的技术壁垒,也更加符合“移动能源”模式。
从进入光伏产业的动机来看,汉能的战略需求大于经营需求,这是一个面向未来且可在5-10年预期的选择。
【薄膜之魅】
薄膜太阳能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关键生产设备为例,售价动辄高达上千万美元,并且长期被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垄断控制。许多原材料(如导电玻璃、目标材料)依靠国外供应商,价格高企,常常供不应求。因此,有胆量涉足这一领域并且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公司,必须是实力足够雄厚的公司。
汉能长期坚持薄膜太阳能路线不动摇,就是因为公司的水电业务有极为稳定的现金流。作为全球私营企业中最大的水力发电公司,其历时8年修建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超过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每天贡献净现金流超过1000万元。汉能敢于进入薄膜光伏产业,是因为产业基础非常扎实。李河君始终认为,汉能是最没有风险的公司。
金安桥水电站还没有并网发电时,有国有集团企业愿以双倍价格收购,只要转手,就可以净赚200多亿元。当时有高管说,干脆卖了算了,赚200多亿元,从此就可以洗手上岸了。但李河君坚决不同意,他说:“不能把现金流卖了,不能把事业卖了。”2015年,汉能薄膜发电股价遭遇雪崩式暴跌,之后长期停牌,遭遇这么大的难关,如果没有水电站支撑,也许就很难撑过去了。
时至今日,汉能已经成为薄膜太阳能的代名词,作为最重要的探路者,除了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还要尽快穿越商业化的“隧道”。因此,汉能的商业化实践最为激进,也最为有效。
2015年之前,晶硅太阳能企业根本看不上户用光伏市场,而是在中国大西北大建地面光伏电站。薄膜组件在地面光伏电站不占优势,汉能因而转战彼时无人竞争的户用光伏市场,雇佣大批在家电、热水器行业有丰富经验的销售人员。谁也不会料到,接下来的两年,汉能竟默默占据了户用光伏的半壁江山。
汉能是光伏行业第一个大规模布局渠道的厂商,招商加盟采取 “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县一个县地发展经销商。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优化,沉淀了1000多家经销商。汉能要求经销商认同汉能文化,还要能够很好地“销售、安装、售后”,只有这样才能服务好当地市场。2015年,汉能户用光伏市场销售收入还不到2亿元,2016年已经有近12亿元的销售收入。汉能是户用光伏人才的黄埔军校,为行业培养了不少人才,但只要能促进整个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在汉能人看来都是值得的。
去年年末,中国建材集团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落户江阴,神华集团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联合出资25亿元成立了两家光伏企业,投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项目。此外,施正荣今年年初也传出欲携“晶体硅薄膜组件”复出的消息。说起来,他对薄膜太阳能并不陌生。2007年,无锡尚德还是如日中天时,他就决定投资3亿美元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此次复出,也是带出了团队用三年时间研发出来的全新产品。
无论央企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还是曾经的光伏风云人物试图东山再起,都说明薄膜太阳能的前景已经空前明朗。
【大时代】
这是一个光伏的大时代。中国在全球光伏市场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但占据全球光伏市场需求的一半,也贡献了全球太阳能电池年度产能的60%。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成为生产与需求并重的主流光伏市场。前三季度,中国国内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景气,光伏新增装机42GW左右,同比增长60%。国际能源署(IEA)预计,未来5年全球可再生电力产能将增长920GW,增幅达43%。这一预测较IEA去年公布的数据上调了12%,主要原因就是看好中国、印度两国光伏产能的增速。
在产品特性看,晶硅太阳能更适合大型电站或分布式电站,谈不上好的用户体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那些大型地面晶硅光伏电站,如同打在地上的“马赛克”。这样的能源转化模式,注定会被世人遗忘,因为人一定会追求更美、更舒适、更安全的东西。
这样的判断不是来自冲动的感性认知,而是来自坚实的理性数据。很多人以为,薄膜太阳能的能源转化率低于晶硅太阳能。其实,两者转化率已经不相上下,甚至薄膜太阳能还有所超越。2016年1月12日,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认证,汉能砷化镓膜双结电池效率达到31.6%,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是2010年以来,汉能第六次刷新世界纪录。
对薄膜太阳能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生产良率问题。良率不高,不但产能受限制,还大大抬高生产成本。李河君的故乡在广东河源,汉能在那里建立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主要进行量产实验,使尖端薄膜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河源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品,底层是仅有50微米厚的不锈钢卷,最初只有一家法国供应商能够提供,成本因此居高不下。2013年,汉能在美国收购的薄膜太阳能公司,已经实现了92%的量产良率。但到2015年中,河源生产线使用国产不锈钢卷,良率仍然只有50%。
为攻克良率难题,汉能与宝钢下属公司合作攻关,每次实验需要10天时间,把8公里长的不锈钢卷送入镀膜设备,保证生产的50万片芯片是良品。近20次测试,花费几千万元材料费,30多人连续工作8个月,最终使产品良率达到95.65%,成本也随之下降了40%。
从2012年至2014年,汉能先后并购了四家国际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但并购只是开始,技术要落地,需要跨越巨大的鸿沟。如薄膜太阳能电池底层的“不锈钢卷”,就是技术含量极高的核心材料,国外供应商必然对中国公司封锁技术。当然也可以并购上游供应商,但并购谈何容易,当初汉能连续并购成功,因为是全球光伏市场的低潮期。2013年以来,光伏市场强劲复苏,跨国并购难度大大增加,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实业竟是如此之难,尤其科技发明型的实业,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除了河源,汉能还在国内的北京、成都、武进,国外的美国、德国、瑞典设立了研发中心,目前已经在全球有核心专利1820件,超过50%为发明专利。汉能拥有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人员超过2000名,包括大批国内外先进半导体和光伏领域的顶级科学家。许多行业顶尖人才在河源的工厂工作,除了看中好的待遇,更重要的是施展技术的舞台。
【翻天覆地的变化】
薄膜太阳能的未来在移动能源。不管是个人还是物联网设备,都需要移动能源的支持。终极形态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可以移动的物体的表面,都能吸收太阳光。通过太阳光产生的能源,可以被交易和分享。
“汉瓦”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夹胶封装工艺,封装在高透光度玻璃内层中,保持薄膜太阳能的高转换率特性,又满足建筑的整体设计需求,这只是汉能在相关行业的一次创新性应用。作为掌握核心技术的组件和芯片供应商,今后还可以以更加多样的方式与相关产业结合。
可以想到,薄膜太阳能行业会出现全球性的领袖企业,也只有极个别的企业家,会将自己定位为全球的领袖企业家。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自上而下对财富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越经受磨炼,越可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汉能通过实施“并购全球核心技术——消化吸收、整合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创新驱动战略,拥有了全球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也带动了整个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升级。也因为此,汉能的战略基于全球展开,中国只是薄膜太阳能市场的一部分。
从装机量来讲,如果说太阳能必定替代传统能源,要做的绝不只是100或200GW,而是上千GW。从能源替代而不是逐步发展的角度,这是大概率事件,就像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液晶电视替代CRT电视。一旦技术成熟,替代速度将非常惊人,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是汉能。其高度在于,这不是一家局限在产业内竞争,争夺一时市场高低的公司。而是站在能源革命的角度做战略,其实就是本文开头所讲,企业家能不能看清楚未来,敢不敢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