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金融办人士否认开会规范现金贷 保留追究权力

(全景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意安 趣店的上市风潮将现金贷推送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为高息高费高风险及衍生出来的暴力催收等...

(全景图片)

(全景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意安 趣店的上市风潮将现金贷推送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为高息高费高风险及衍生出来的暴力催收等一系列行业问题再度遭到热议。


  据财新10月28日报道,近日,上海黄浦区金融办召集辖内现金贷平台开会,传递了规范现金贷业务活动的信息,包括严禁暴力催收,并要求所有手续费、利息等综合借贷成本不得超过年息36%。


  经济观察网致电黄浦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求证此事时,该人士表示:“我们没有开过这个会,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现在对行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会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该人士同时表示,36%的红线一早存在,并非黄浦区金融办主导落实的政策,“大多数现金贷的作业模式都是线上,业务范围没有明确的地域边界。因此,落实到具体的监管肯定还是需要国家层面来进行引导。作为区域级政府,我们的工作是严格按照全国性的行业指导意见来推进工作。”


  事实上,和P2P一样,“现金贷”三个字可能本身并不是贬义词,却因为高速发展下乱象丛生而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洪水猛兽,甚至已几近等同于高利贷的线上升级版。对此,某上市公司现金贷业务负责人向经济观察网表示:“行业发展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竞争无序导致乱象丛生,一方面需要监管的良性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来优胜劣汰。”


  “现金贷”风控现状

  不同于首付贷、校园分期、ICO这些产品,“现金贷”的定义是宽泛而模糊的。


  狭义而言,现金贷指的是无指定用途、期限短、利息高的纯信用小额贷款产品,广义而言,分期类“消费贷”产品也囊括在内。而现下被广泛讨论的,则是前者。


  值得一提的是,现金贷的发展态势像极了数年前的P2P,其从业者鱼龙混杂:既有以微众银行微粒贷、蚂蚁金服阿里小贷“借呗”为代表的持牌机构“正规军”,也有如信而富、爱钱进等从P2P中分化出来的市场力量,更有大批资质不一、背景各异的新面孔开始进入这一业态。


  一位现金贷从业人员向经济观察网坦言,现金贷最大的行业痛点在于,尽管确实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风控模型,但真实的风控模型和风控效果极其不透明。


  “每一家公司都声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风控,然而大多数机构却依旧采取用高额利息和手续费去填补高额坏账的做法。这意味着大多数现金贷平台上并没有能力去发现每一个借款人对应的风险价格,更大程度上是在将平台风险分摊到每一个借款人的头上。”该人士表示。


  而一家城商行消费金融部风控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完整的信贷风控首先是通过反欺诈系统鉴别借款人的真实性;其次,则是考察贷款人的贷款用途、还款来源和还款意愿。该人士表示,“反欺诈是风控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被诈骗团伙识别出你的反欺诈模型,一人五万去做人头贷很快就能造成大规模的风险漏洞,2016年北银消费就有惨痛教训。贷款用途一方面是保证用途合法,另一方面有固定用途的贷款出现坏账的概率也会更低一些,现金贷无固定用途,本身风险就会更高一些。是否有还款意愿则是鉴别借款人是否为老赖的重要依据。还款来源主要是考察贷款用户的现金流,证明其在贷款期限内有能力还钱。这一点很重要,许多的现金贷机构的灰色之处就在于,在贷款期限内还不上钱的人利息越滚越高,形成了难以承受的财务黑洞。但是真正的风险定价应该是发现一个人在对应期限内所能承受的风险价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谈论风控模型的搭建时,多位从事现金贷的人士均认同,绝大多数的现金贷机构拥有的数据还不足以谈论“大数据”。


  “真正拥有自己核心数据的机构并没有几家。”上述上市公司现金贷业务人士表示,“数据的累计需要大量的场景和流量。因此,除非背景是阿里、腾讯、平安等这些巨头,否则获取数据真的很难,更别提深挖数据价值。现在大家普遍拥有的数据是两类:一、通过系统研发能够掌握到借款人的操作数据,比如在身份证号码或者电话一栏反复打了又删等等,这些操作记录都是风控的参考变量;二、一些外部的合作数据,比如通过同盾等第三方数据考察一下是否存在多头信贷,通过其他一些合作方掌握你的通话记录、或者跟银行合作调取拉征信报告——这点现在应该也已经很难了,监管管得很严,但大家能在市面上获取的数据其实都差不多,把所有通过努力能获取的数据组合起来,凭借自己的“十八班武艺”,调试出一个自己能用的风控模型,然后不断丰富自己的运营数据,研究测试变量,这就是大多数机构风控部门在做的事情。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许多外部获取的数据本身也有相当的水分。”


  对于现金贷的高息高费,上述城商行消费金融部风控人士表示:“小贷公司、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公司、P2P以及现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商,都可以从事现金贷,其资金来源有个人也有银行等机构,其放款渠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助贷机构,在风险溢价之外,这个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都要赚钱,层层叠加,价格自然高居不下。”


  如何监管

  “其实这个行业是长期存在的,以前可能是以民间借贷的形式存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助推了这一行业的线上化。而现金贷这个行业之所以发展那么快,是因为其在客观上确实满足了一部分市场的刚性需求。随着90后成长起来,超前的消费习惯成为主流,信用卡却申请不下来,当传统银行覆盖不到这部分人群的时候,就为现金贷补缺市场提供了空间。”上述上市公司现金贷业务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网,“需求不会消失,行业就不会消失。而现在行业发展到这个规模,太多的参与者参与其中,一刀切的刚性取缔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看法来自中国银行(3.900, 0.03, 0.78%)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她告诉经济观察网,考虑到现金贷对我国消费者的服务效果,可以考虑柔性监管,不宜一刀切。


  “首先需要对现金贷的发放主体进行明确分类,民间借贷的信息中介平台则按照网络借贷暂行办法管理;持牌机构放贷,不受年化24%的限制,现在银行已经放开利率管制;民间借贷还是要遵守最高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坚守24%和36%的红线。”


  肖飒表示,采取分类分时管理的同时,也应加强深化监管科技的应用,“分类就是按照贷款资金的来源,分为持牌机构的现金贷产品和民间借贷的网贷机构现金贷产品,分时则是把握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打早打小。监管科技方面现在常用的是区块链监管,实时监管被监管机构的资金流向等重要指标,未来应当尝试此类技术的深化,提高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