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4日
东航“梦之队”荣获民航首届机务维修职业技能大赛“大满贯”
11月21日,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中国民航大学举行。从全国61家民航机务维修单位、76支队伍、遴选出的18支代表队、54...
11月21日,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中国民航大学举行。从全国61家民航机务维修单位、76支队伍、遴选出的18支代表队、54名选手在大赛上同台竞技。中国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副局长李健出席大赛,并为获奖单位颁奖。中国东方航空在此次大赛中取得骄人战绩,参赛的东航技术3支队伍、9名队员包揽团体一等奖(大赛设1名)、团体二等奖两个,个人一等奖3人(大赛设3名)、个人二等奖4人及3等奖2人,选手囊括了“全国民航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民航金牌员工”、“全国民航技术能手”等重要荣誉。
夺冠之心:打造民航机务维修“梦之队”
作为民航保障的“幕后”工种,机务维修是民航生产运行的关键基础环节,作为飞机“保健医生”的机务维修人员则是保证飞机安全适航的“关键先生”。据了解,目前全国民航共有11万余名机务维修人员,保障每天上万班航班的运行安全。本次大赛聚焦这一特殊工种,以“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技能水平”为主题,比赛内容是机务维修工作中具有重要性、典型性、基础性并与航空安全密切相关的维修项目,赛程紧凑有序,专业程度高,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自今年4月本次赛事启动以来,东航积极响应民航局的号召,紧密结合旺季生产、技术创新、旅客保障等实际工作,认真组织开展 “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等活动,带动了机务队伍维修技能水平的普遍提升。为了迎接本次大赛,东航机务系统以2015年参加第八届国际飞机维修大赛的优秀选手为领队和专项教练,结合日常工作能力和近两年民航、东航机务维修岗位技能竞赛的成绩,优中择优组建了3支代表队。团队通过基于实际、高于标准、强化突发应对、提升陌生环境工作等多项举措,不断提升训练的难度,让代表东航10000多名机务员工的9名优秀选手进一步磨练技艺、快速成长。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夺取冠军的实力,因为我们的方式、技巧都是一样的,我们没有谁藏着掖着,这是集体的荣誉。”赛后获得个人综合一等奖的王玮所说的这句话,既是对团队努力的解说,更是对东航机务实力的自信。
东航代表队里,3名有着国际大赛经验的领导分别担任紧固件与保险、软硬管施工、标准线路3个实做单项的教练,以丰富的大赛经验对选手进行有效指导。被9名选手戏称为“魔鬼教练”的3名领队则通过基于实际高于标准、强化突发应对、陌生环境模拟的多项举措,不断提升训练的难度,让9名选手在“痛并快乐”中快速成长。
9名选手名义上分为3支代表队,其实他们一直是一个整体。在他们中,有的是电子出身,擅长线路,有的是学机械的,紧固件有优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一个人操作八个人围观,一群人点评总结。在这样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中,所有的实作效率不断提高。而每一分提高的经验,都能实实在在地带入到实际工作中,带入到团队中。
“选拔出一批技艺精湛、作风严谨、富有激情的优秀维修人才,更为建立一支过硬的机务维修人才队伍、塑造一个长远的机务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基础。”技术公司培训部门孙春魁的一番话揭示了民航机务维修“梦之队”成功的奥秘。近年来,东航技术公司大力推进现代管理和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基层最佳实践被挖掘、提炼、推广、再提炼、再实践,成为东航机务能力不断提升的不竭源泉。
匠心之路:把“家常菜”做成“针线活”
当被问及什么使得他们拥有如此高超的技艺,9名选手大多显得有些腼腆。“我们只是用心去做而已。”获得综合得分第一名的张超赛后的这一句话不仅是9名选手的回答,也是东航机务人的心声,“而已”表现得如此平淡,但“用心”却是对机务精神最有力的诠释。
成功决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扎扎实实的久久为功。此次大赛理论考试占30%,占比70%的实际操作部分命题紧贴维修一线生产需要,涉及标准路线施工、紧固件拆装与保险、硬/软管路施工等方面按章操作的意识能力,看似平平淡淡的“家常菜”,却横跨多个工种,考的是选手实实在在的“基本功”。选手们大多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碰到技术问题,脑海一直处于高速运转中,不论是别人操作还是自己操作,脑海中模拟的操作过程从未停息。在线路故障查找中,原本需要六次摸排的复杂工作,被9名选手总结归纳成两次就能基本查出故障源,高效与专业在用心中不断显现出来。
“感觉睡觉了,脑子里都有电路图在闪现,有一次说梦话还在排故,还被同事笑话了。”个人综合一等奖周上飞的这句话,不仅在自己,也不仅仅是这9名选手,而是用心守护飞机的每名东航机务人共同的经历,那份有些强迫症的用心,背后是使命责任与严谨精神。
精细才能致远,在日常工作中,这份用心显得更加强大和重要。在周上飞的十年维修经历中,因为用心注意细节,他先后两次发现波音手册中标明的线路与实际存在出入,最终使波音修订了手册。“当年带我的老师傅告诉我,修飞机需要认真的态度、搞清楚所有疑点、清晰每一个流程。”周上飞的认真其实是一种继承,是一代代东航机务人对机务精神的传承,是一代代东航人对飞行安全的执着守护。
东航机务系统不断优化专业技术岗位,强化培训体系,注重生产实际中的“传、帮、带”,以“韩少辉劳模工作室”、“朱刚维修创新工作室”等为代表的一批以钻研技能、提升技艺、创新工作方法为目标的创新工作室以每年近十个创新项目的方式,不断提升东航机务专业化生产水平。“我们机务系统中还有许多能力突出的人。”东航首席技师、东航一队领队吴志巨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航机务的整体实力,除了首席技师,在机务系统内还活跃着大批全国及省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先进模范。
力量之源:现象级荣誉背后的“化学反应”
“感谢东航给了我这个成长的平台。”当被问及什么对技能提升帮助最大时,这句话几乎是选手一致的回答。平台背后,是东航机务系统十余年转型发展的一系列成就。从2006年东航机务系统一体化组织转型开始,到全国首家“一证多址”试点,再到2014年东航技术挂牌成立,直到今天取得优异的大赛成绩,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
平台的力量,源于改革的动力。近年来,东航机务系统根据东航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走在“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发展”的“四化”转型之路上,通过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激发机制活力,发展壮大维修实力,获取良好经济效益,逐步实现保障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变,不断追求过硬的维修质量。
特别是2014年技术公司挂牌成立以来,实现了体系化垂直管控、市场化运营,当前所执管的飞机的数量超过了650架,下属维修单位17个,延伸站点170余个,10000余名员工中持有“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的有4000余人,具备整机放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资源统筹、全面布局、优化管理,高效已经成为东航技术的一个代名词。“从航线、到定检再到MCC,方式的转变上让我的感触很深,现在对故障的把握已经可以基于原理手册、机型特点、运行环境,分析明确故障排查方向的主次甚至排序,远程支援、大大提速。”王玮的感受正是东航机务系统经营模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催化着东航机务能力不断提升的“化学反应”。东航技术自2014年成立以来,拥有第3方客户已超过120家,多家外方航空为东航机务颁发锦旗表示感谢,北欧航空更是将地面最佳服务授予了东航技术。客户体验提升的背后逻辑是商业模式和理念的变革,推动着越来越多传统的“后台”部门走向服务“前端”。如机务人员通过空调引气报文系统的数据研发应用,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故障,还有效解决了旅客温度体验“欠”与“过”的问题,因空调问题产生的旅客投诉较过去下降了80%,让广大旅客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在东航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的多个项目中,东航也以自身高超的维修技术能力,有力支持了大飞机制造和试飞等工作。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已深深融入这支严谨高效的“铁军”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对民航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民航业是重要的战略产业,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严格行业管理,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升运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作为获得中国民航飞行安全最高奖——“飞行安全钻石奖”的国有特大型航空运输企业,东航始终坚持在国家安全的战略框架内,科学谋划发展布局,坚持把“安全发展”作为企业迈向世界一流和加快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持续改进”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包括飞行、机务、运行等各系统在内的安全运营体系建设,努力维护好国家安全,为社会和客户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