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买大私募好还是小私募好呢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已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7943家,比去年底增加162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30237只,比去年底增长3222只。看起来欣欣向荣的背后,证券类私募却缩水厉害,今年以来蒸发了5201亿。

来源:好买财富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已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7943家,比去年底增加162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30237只,比去年底增长3222只。看起来欣欣向荣的背后,证券类私募却缩水厉害,今年以来蒸发了5201亿。


管理人数量增加,总体管理规模缩小,带来的是平均管理规模的沉降。这当然跟上半年的市场有关系。然而,您也一定听说了最近有的私募规模创新高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向大私募转移,从而形成了众人瞩目的「头部效应」!,踏上「强者恒强」的光辉道路。


01难道小私募从今往后

就真的木有机会了么?


也不是。


其实有些策略就只适合小私募玩,规模大了玩不转。这有个市场容量的问题。小有小的好处。


交易无非买卖两个方向,通过高抛低吸来实现盈利。基金规模小的时候,交易量占全市场的成交量的比重比较小,买卖操作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说,此时的基金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愿意出手就可以成交,无需担心流动性问题。


资金规模变大以后,还是同比配置,基金出手的规模也相应变大,成为传说中的「主力」,于是江湖上很容易找到主力露出的马脚。基金为市场波动贡献的力量变大。


按心理价位买入标已不太可能,一买就涨,此时需要比以前付出更多的价格才能买到,多出来的成本就叫做冲击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当市场连续下跌的时候,却可能因为筹码太多无法及时撤出,因为一抛就会跌停从而丧失流动性。那么此时就要做到「陌上花开缓缓归」以便降低冲击成本。用时间来换价格。


因此,假如买和卖的动作持续的时间长,交易品种的总成交量越大,那么策略在交易时的冲击成本就越少,容量也就越大。


所以高频交易容量<期货趋势类策略容量<股票类策略容量。特别是到高频交易这个级别,需要观察瞬时的挂单量来确定有多少交易可以执行,而进一步确定容量有多大。


国外研究表明,当交易量超过市场总成交量的2%,就会产生显著的冲击成本。目前我国沪深两市A股一天的成交大概在5000亿元左右,按照2%来测算的话,一天可交易的资金规模是100亿,股票型策略用不着每个交易日都换一遍仓,假如私募基金规模是1000亿,那么10天就可以全部换掉了而没有增加冲击成本,更何况很多私募是长线持有,长甚至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因此股票型私募的容量是不用担心的了。


02当然私募规模也不能太小


最好还是别低于10个亿。太小了,首先要担心的不是他能不能创造收益,而是生存问题。不奔私,不知道柴米贵。


私募要有注册资金的,注册资本金最好是 1000 万(如果少了很可能无法备案通过)。各种杂七杂八的税费10万以下的先不计入。再想想看私募的现状,上海的私募集聚地:陆家嘴、联洋、嘉里中心的房租可不便宜,30元一天一平米,多了不用租,就租300平米,一年的租金就要花掉300多万。


麻雀虽小也得五脏俱全,市场、产品、基金经理、交易员、合规、风控、法务……前中后台的众多岗位都得配置上得力干将,得力干将不会不领工资白干。操心的好买哥曾经帮忙算过,标准配置的私募运营成本一年至少在1000万元左右。


而且按照私募“2/20”的惯例,一旦行情难受,20%的业绩提成能不能拿到都是一个问题,这部分成本估计更多要依赖于2%的管理费了。然而,2%的固定管理费,刨去支付给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费用,实际到手的不足1%。也就是说,管理规模如果不到10亿,就是在倒贴。按照最低配置,老板自己身兼数职,员工都体谅老板赚钱不容易,公司的办公室不挑地儿,规模最低还是别低于5个亿。

03那么对投资者来说

买大私募好还是小私募好呢?


如果一个私募基金业绩很突出,一定会吸引到投资者的关注。那么规模经历增长几乎是一定的。


策略容量许可的情况下,越做越大没有什么不妥,只要公司的投研体系人员系统配置全都可以匹配上去。事实上,更多的客户赚钱还是来自大品牌大私募。


海洋是海水鱼的归宿,江河是淡水鱼的天堂。各有各的活路。不过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低于5亿的私募不买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