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暗战”百强榜 行业洗牌愈演愈烈

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发布的前三季度股票策略类私募机构100强名单显示,前10名中有9家机构的平均收益率都在50%以上。

来源:中国证券报


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发布的前三季度股票策略类私募机构100强名单显示,前10名中有9家机构的平均收益率都在50%以上。同时,私募机构间正上演着一场“暗战”,京沪深三地的厮杀格外激烈。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证券类私募规模正在大幅萎缩,从2月的28014亿元减少至9月末的22189亿元,降幅近20%,行业洗牌加剧上演。业内人士表示,过去十年行业发展更多体现在“量变”,规模快速膨胀。未来十年私募行业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以产品和服务为“抓手”,着力探索差异化竞争格局。


京沪深地区竞争激烈


私募排排网近日发布了前三季度股票策略类私募机构100强榜单,该榜单对公司规模在1亿元以上、旗下股票策略产品数量在3只以上(含3只)且30%的股票策略产品当月净值已更新的私募机构进行排名。数据显示,2017年1-9月有业绩记录的前100名首尾收益差为190.18%,平均收益率为34.34%。从具体私募公司来看,本次榜单较上月成功实现收益翻倍,冠军私募的最高收益录得208.25%,且前三名收益均实现翻倍;其中收益率在50%以上的私募数量增至9家,收益率在20%以上的有80家,前100名中,所有私募平均收益率均在10%以上。


作为全国私募重镇,京沪深三地区的私募厮杀格外激烈,上海地区私募机构此次不敌深圳地区,十强中只占3席,北京地区占2席,深圳私募则占据5席,同时深圳私募机构还包揽前两名。


稳坐本次榜单头把交椅的私募公司为方圆天成,今年1-9月收益率斩获冠军,成功实现收益翻倍。资料显示,方圆天成基金经理郭飞武自1997年开始从事证券投资,先后在中交集团、新时代证券、方圆国际投资等公司任投资经理、投资总监等职务,在证券领域有着20多年的投资经验,在2003年起的十四年职业投资生涯中,取得了复合年化收益率30%以上的业绩。


同样来自深圳地区的深圳前海云溪基金获得亚军,据私募排排网资料显示,云溪基金旗下共有6只产品,其核心团队有17年内地市场投资经验,有8年的美国和香港地区市场投资经验,擅长股票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操作。


在今年发布的股票策略单只产品的前十名中,深圳前海云溪基金旗下基金占据三席,并囊括亚军和季军。据了解,其业绩表现不错的原因是因为看好港股长期熊转牛,通过精选个股,抓住了多只个股出现的“戴维斯双击”投资机会。


“我们只做大票,不做小票。”深圳前海云溪基金创始人兼投资总监阳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云溪基金的主要做法兼具价值投资和波段操作风格,基本特征主要是“价值选股、波段操作、技术入手、逆向思维”,在今年一些翻倍的个股上进行了波段操作,获得了巨大的超额收益。


大小型机构风格迥异


在私募界有一个现象,即不少中小型规模公司在早期业绩亮眼,但一旦规模陡增后,规模往往成为业绩“杀手”,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投研力量与大型资金的不匹配,因此在衡量私募机构之间的实力对比时,规模大致相同的私募机构间的对比可能更为“公平”。


深圳地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在前10强中占据半壁江山,主要是该地区聚集着大批中小型私募,如果以大型私募的业绩进行排名,上海、北京地区的优势则明显突出。如以50亿元以上规模的私募机构来排名,前10强中有5家是来自上海地区,上海景林资产等3家包揽前3名,北京地区则占有4家,而深圳地区则只有盈峰资本一家,且排在第10名。


同时,从数据来看,今年绝大部分大型私募取得的业绩都相当不错。在格上理财发布的北京地区10亿元以上规模的前10强榜单中,清和泉资本排名第三,该私募属于“公募派”,由明星基金经理、前泰达宏利基金总经理刘青山创建。对于为何能取得较好的业绩,清和泉资本投资总监吴俊峰表示,主要是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消费升级,主要布局了食品饮料、汽车、金融服务、消费电子、医药等行业。二是创新制造,主要布局了通信和电子行业。另外,在震荡市中要把握几点:一是善于把握行业发展的中长期方向,寻找结构性突出机会。二是要明确锁定业绩驱动的逻辑,舍弃估值驱动的模式。三是要淡化市场的整体波动,重仓具有安全边际的机会。


“在注重价值投资的背景下,这些大型私募今年业绩普遍都非常好,相比较起中小型私募,他们的投研能力更强,业绩表现也更稳定。”深圳一私募人士表示,大型私募都有较严格的风控体系,这也就意味着其风格不会过于激进,因此业绩表现并不会太突出却更稳健,这也是他们的风格。


行业洗牌加剧


私募行业洗牌正在进行中,截至2017年9月底,百亿级私募证券管理人共27家,格上研究中心统计发现,这27家百亿级私募总规模达到3545亿元,占证券类私募总规模的16.11%。


虽然绝大部分知名私募今年市场表现强劲,但仍有部分百亿级大型私募出现亏损状况,个别明星私募甚至出现全面亏损情况,因此各大榜单几乎都难以再见其身影。同时,有4家原百亿级私募的规模已降到百亿元以下。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上述绝大多数私募主要受累于今年市场风格的突然转换,大规模的投资布局难以短时间内实现转换。同时,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在2月达到最高值2.8万亿元后就逐月递减,截至2017年9月底,已登记的机构类型为证券私募投资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8090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30233只,管理基金规模2.22万亿元,相关规模继续呈下降态势,但降幅较前期明显收窄。


在行业格局上,格上研究中心发现,行业内的“二八分化”现象较明显,规模越大的机构发行产品数越多,发行节奏越稳定。今年以来,私募机构新成立证券类产品8790只,在数量上占比不到2%的50亿元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机构,其发行的产品数量却超整个行业的8%。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以来,50亿元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平均每家机构每月新发产品1只以上,而10亿元以下的小型私募每家平均4到5个月才新发产品1只。在强监管之下,市场的资源日益向品牌和实力倾斜。


分析人士认为,证券类私募受监管去通道、市场分化等因素影响,管理规模出现明显的缩减趋势。同时,今年以来证券类私募发行新产品热情也持续走低,绩优大型私募发新势头不减,而小私募却遭遇发行困难,私募行业“二八”分化现象进一步固化。


广东一家私募机构董事长表示,未来监管体系会不断完善和加强,整个私募行业的发展也会更加规范有序,管理费更加透明,管理成本更高。实力不济的私募机构都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他认为,过去十年行业发展更多体现在“量变”,规模快速膨胀。但对标国外领先的私募机构运作体系,千亿级的“龙头”机构在国内凤毛麟角,这也导致“盘子大、个体小”的弱点暴露出来。未来十年,私募行业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以产品和服务为“抓手”,着力探索差异化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