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如何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指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为16.7%,2030年会升至25%;与此相对应,现在我国赡养比为2.8∶1,到2030年将降至2∶1。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章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指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为16.7%,2030年会升至25%;与此相对应,现在我国赡养比为2.8∶1,到2030年将降至2∶1。
为了应对赡养比下降,我国采取了由基本养老保险、年金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共同组成的“三支柱”养老金管理模式。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养老金的替代率(一个人退休后领到的第一个月养老金除以他退休前最后一个月所领到的工资之比)如果不低于70%,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跟退休前就不会有明显的下降。目前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为70%-75%,我国只有45%,折射出“三支柱”的确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目前超90%的法定人群覆盖率,的确不小,而且还有4万多亿元的余额。但必须面对的是,按照人社部官方的最新说法,目前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增速加快、部分地区基金面临耗尽风险等多重问题的叠现。虽然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经连续上调12年,但现在“第一支柱”替代率只有35%,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不仅如此,基金累计结余的地区差距越来越明显,未来3年“收不抵支”的省份将会增加。
企业年金方面,虽然倡导性实施了13年,但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数只有7.9万户,占比只有0.35%;同时,1.24万亿元的基金累计规模仅是GDP比重的1.7%。更令人担忧的是,最近3年参与年金制度建立的企业数量与员工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增幅在去年创下了近10年来最低值,企业年金结余规模因此陷入停滞期。同时,中国社保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年金充足度指数和企业保障程度指数由2015年的58.7下降到2017年的56.5,显示出企业对年金计划的动力正在削弱。
至于“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虽然整体市场规模已达10254亿元,但其中属于养老年金保险原保费的部分只有469亿元,体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去年新增在售的年金保险产品也仅有10%真正具备养老功能。此外,作为政策提倡的税优健康险自2016年7月全国推展开来至今,最终录得的保费余额只有1.26亿。不仅如此,按照国务院的计划安排,税延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也不尽如人意。
全面地看,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软肋,其中“第一支柱”一统天下,“第二支柱”身躯瘦小,“第三支柱”基本没有树立起来。因此,如何在赡养比不断下降的前提下确保“第一支柱”的基础不动摇,做大“第二支柱”,通过政策创新建立起“第三支柱”,至关重要。
除了通过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之外,要将参保者的缴费水平、缴费年限以及整个职业生涯期间的工资收入等因素更多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并明确退休后养老金待遇的指数化调整机制,使参保者能够一目了然其中的精算关联,这既有利于明确对未来待遇水平的预期,也有利于增强对制度的信心,以防止赡养比的进一步下滑。
此外,目前9省养老金的委托投资规模只有4300亿元,商业体量太小,距离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达到万亿级别存在很大差距,而且5%的年化收益率并不能让委托主体满意。因此,接下来怎样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优化投资标的,以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投资收益至为关键。
在企业年金推进方面,2月将实施《企业年金办法》,运作过程中可动态观察市场反应与效果。倘若依然波澜不惊,可以通过增加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幅度的政策供给予以刺激,也可以效仿美国建立个人退休账户(IRA)制度,扩大个人税收优惠的办法鼓励员工购买。同样,去年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仅为3.03%,这一结果创下了过去7年的新低,因此,适当提高权益类和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放开投资视野以适度加大全球化资产配置,可成为企业年金提高收益率的投资指向。从长远考虑,接下来还须适时适当降低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为企业年金的拓展打开更广的空间。
为防止税延养老险重蹈税优健康险的覆辙,首先应当保证有充分吸引力的税延限额,时机成熟后,可考虑在税延的基础上启动免税等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以有效增加税延养老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