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透一本书?访谈君智咨询总裁徐廉政

  导语:  如何读透一本书?古人给出了答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很多人读书易浅尝辄止,读完一两遍就放下。还有一些人喜欢泛...

  导语:

  如何读透一本书?古人给出了答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很多人读书易浅尝辄止,读完一两遍就放下。还有一些人喜欢泛泛而读,涉猎群书,不能掌握一门精深的学问。”君智咨询总裁徐廉政认为,“真正的读书之法,在于把一本经典之书反复研读,才能明白真义、功夫上身。”

  作为既往十余年服务过唯品会、飞鹤乳业、简一大理石瓷砖、香飘飘奶茶、安吉尔净水器、飞贷金融科技、雅迪电动车等近百家企业的资深竞争战略实战专家,徐廉政深研战略十余年,其中,《定位》是其向企业家推荐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认为:“企业要想赢得竞争,首先要找到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差异化价值点是什么。《定位》正是一套帮助企业读懂顾客心智、解决如何找到差异化价值点的逻辑分析工具,它解决了逻辑可能性的问题,是我们分析、判断认知优势的一个有效标尺。”

  深研《定位》上百遍,徐廉政有哪些读书经验值得借鉴?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君智咨询总裁徐廉政,分享他的读书经验,以作启发。

/uploads/20180816/20180816160906_49441.png

  您是如何读一本书的?

    徐廉政 :每个人学习方法不一样,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我个人将读书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 ,我会很快地把书的框架预览一遍,分析作者的逻辑,他是用的演绎法还是归纳法?总结出大体的逻辑框架。

  第二 ,是循着作者“想跟我们说什么”来入手思考,去研究每一章节他说了什么、举了什么案例、为什么举这些案例等。

  第三 ,从细枝末节去理解,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就要说这句话?一定要读大师的东西,他们之所以称大师,一定是有深意的,看似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实则是他把复杂的东西简化了,大道至简。读书的时候要去理解他是怎么简化的?简化的逻辑什么?

  拿定位系列丛书来说,我是从《定位》这一本书读起,把它搞透了再读其他的。过程中有三种经历: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So easy;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混沌;第三,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原来如此。读书就是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

  您的学习分几个阶段?

    过程中有哪些心得?

    徐廉政 :学习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以上所讲的三个层次都属于第一阶段。只有认真学习理论,才能完成理论框架体系的搭建。从对理论熟练,到对该理论有着深刻理解,我认为至少要用一年时间来完成第一个阶段。读书一定要用猛火熬,别看《定位》就一本书,这里面知识点太多。很多知识点如果没有商业经验,没有一定的工作体验,是很难体悟到的。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检核,这就比书上所讲的就更具象化、更现实化了。每一次实践、调研都是学习过程。比如有一个品牌,处在某个特定状态下,你用道理去判断和用实际情况去判断有很大区别。

  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第一个阶段理论体系熟了之后,才真正进入第二阶段,也是真正的学以致用的阶段。很多道理实践了、用过了、碰到了难题思考过了、在实战中验证过了,才是真正学到了。第二阶段要知其然,也要知道其所以然,至少要花三年时间来完成。

   第三个阶段,把你新创造的理论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再形成理论体系的完善升级,再到你形成了一整套的思考模式,才算成熟。 整个实践层也已经把理论体验完了,升级完这套理论之后,再把形成的这些理论,加上原有的理论,创建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再把它运用到实践,通常完成这些要10年。真正的学习要走过这条路——从了解,到知道,到运用出来,再到检核,最终你可以举一反三了,达到这种熟练阶段,这才是真正学到了。

  您有哪些好的读书形式推荐?

    徐廉政 :我读书比较慢,就先把框架搞好,理论模块弄好,然后再钻进去扎扎实实一字一句地读,精读,研究型地读。一句话会写很多感悟,所以我读书必须写笔记。 我是从企业里走出来的,文字能给我很多启发,让我能感同身受,所以有了感觉、有了灵感后我就写笔记。

  同样以《定位》为例,我读了两章后就能把一本笔记本写完,读一遍书下来就写了20多本笔记,迄今为止写了300多本笔记了。有时候精读一遍下来,花了8个月,确实很慢,因为一天看不了几页,但是看了那几页收获很大。通常当那段话读起来不太理解的时候,我就把那句话抄一遍,然后按照我的理解再写一遍,前后文看完后再回来看我这个理解是不是对。有点像注解。

  反复读的过程中,我会发现,每一次都会忽略了很多话,那时候老责怪自己读书太粗糙了。学习三年后才觉得恐惧,因为读了那么多遍了竟然还有些视而不见。当时读的时候没有共鸣,回头体验到了再去看,发现原来人家书上早就说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有的话可能表面上看似理解了,说得头头是道,可一到实践就不会用了,这是我体验最深的。

  我用最笨的方法,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理解,一字一句来看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是我理解的学习,没有什么好方法,就是一字一句地嚼出味道来,变成自己五味杂陈的体验,读出“感同身受”来。曾经有一年半的时间,读英文原版的时候几乎每天做梦都跟作者在对话。我把英文原版抄一遍,中文两个版本抄一遍,然后按我自己的理解写过一遍,看跟原文有什么不一样。

  我当年跟谢总PK过一件事,就是把一本书放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跟别人讲你内心里的观点。下面有三四个人开始问,否定你的观点,然后你要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合你理解的案例,古今中外都可以,生活中的也行。这个方法会让你反复地去思考,铸就你的逻辑的缜密性。 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没有严谨性是万万不行的。

  您学习过程中

    是怎么收集相关商业案例的?

   徐廉政 :保持一天24小时全身的细胞都打开,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商业环境,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对话——坐公交、坐地铁,或者是看一个商业的节目等都能发现。看到一个广告,马上去查,一看就觉得哪里有问题,马上就写出一篇来,简明扼要的简报就出来了。写完之后也没人说你对错,但是我们有个读书会,对不对就到那个地方PK,思考的逻辑表达、思维是否严密,都在那个时候进入考场。平时写的小文章无数。当你写东西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明白了,逻辑上是不是有漏洞。过三天再看自己写得对不对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出来了,从而进行自我修正。

    以前读书的时候走过哪些弯路?

    徐廉政“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就像《道德经》里的这句话所讲,很多人读书常常存在这三种情况。

  在刚接触《定位》的一段时间里,你会觉得这个结论是不是过于武断了?当我们用有限的商业知识做判断的时候,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是走弯路的开始。走一圈下来,过了三五个月,对于理解这本书没有什么进展,反而产生了一些障碍。初读者最好就是《定位》说啥我记啥,没说的我就先不记。先把里面说的弄明白,并按照里面说的先做一下。这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实践到了你就体验到了,这才叫学到。

  知识工作者有一个陷阱,就是懂道理,但是不会干事。 理论学得一套一套的,认为只要理论体系通了,在实践层也通了,这是一个误区。理论上通了,只能说按照理论体系你“理解”通了,你自己在实践层按照理论来运用、把实际问题化解了才能叫真通了。亲自会操作了、按照这种道理做了并得到了成果,才是真正学到了。这样的学习才能化在骨子里。

  举个例子:比如几年前,某大理石瓷砖说自己是第二,对着简一干。但那时大理石瓷砖品类也是刚刚开发出来的,你说第二有什么用呢?从理论上你说得通,因为第二在心智中有位置,但是不是有用?这个就叫“用驴唇套马嘴”。只“懂”理论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很可能贻笑大方。

  您是如何保持学习热情的?

    徐廉政 :其实我不是保持。企业要想赢得竞争,首先要找到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差异化价值点是什么,而“定位”正是一套帮助企业读懂顾客心智、解决如何找到差异化价值点的逻辑分析工具,它解决了逻辑可能性的问题,是我们在分析、判断认知优势的一个有效标尺。“定位”强调焦点在外,可谓是一门极具智慧的“绝学”。

  我之所以保持激情,是因为我当时有个判断: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人家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走差异化的道路,而中国改革开放才40年,还没开始走多久呢,接下来的40多年一定会走这个趋势。那时没人懂,所以我赶紧学这个东西,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大师的书,比如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战略思想,孙子的战争思想等,这些都是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构建出可持续优势的。社会上一定需要能搞懂竞争爆炸下的企业生存之道的人。那时候我对自己说,未来我一定会在战略层面上有所建树,所以从现在开始积累,每天读书的时候都是在给自己“挖井”。

  读书的关键是,从学习中找到领悟新知的快乐,从而享受读书的过程,践行“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 这真是一个开启商业秘密的钥匙,有点像古代帝王的“屠龙之术”,我一定要学到手。当时带着这个心情——“机会来了,未来一定是我的!”当时天天都带着这种兴奋感。后来,我别的事情都不想干了,也没有必要干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对中国商业社会的未来、对从事各行各业的社会人来说,太重要了!这种东西价值太大了,能把企业盘活,就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事实上,真正的资产就是人的生命,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更有意义的事。一想到这里我就热血沸腾,而且是持续沸腾,我的使命意义也被激发出来了。这是我那么多年依然热情不减的本质原因。我感觉到,我能让天下各式各样的人的生命因我而不同。这件事对我来说太有使命感了,我乐此不疲,不给我钱我也干。那个时候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是因为这个事情意义激发了我,鼓舞我,我为这件事死而无憾。

  所以,君智成立的时候,我们三个说一定要助推中国商业文明进程,因为在商业的这条大道上,如果不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来,那么很多人的生命也就浪费了。中国的企业家是一群可敬可佩的人,他们拼搏在市场大潮中,敢闯敢试、勇搏激流,发扬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实现价值、奉献社会。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个方法,而我知道了却不去教他们这个方法、不协助他们走向辉煌,不帮助企业背后的员工去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尊严,我觉得这太不道德了。这或许就是佛家讲的“普度众生”。对我来说,这个事情意义重大,这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