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陈浩: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军精神
“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 2...
“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
2018年10月30日,在长江支队入闽69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中国福建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纪念碑前,通过“继承革命传统 弘扬红色文化”长江支队第二大队二中队的革命烈士家属联谊会追寻烈士的事迹,聆听红军后代感悟。
以仁道胡扬社创始人陈浩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家属也应邀参加了此次69周年活动,重温闽北革命史,接受了一次严肃认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当代企业家陈浩是长江支队第二大队二中队老红军李纯一的后人,“外公虽然去世已久,可家族传承了他的红色血脉,长征精神也一直在我们家薪火相传着。”陈浩在记者的采访下说道,在参加过革命的外公言传身教下,他们一家三代传承长征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拼搏。他个人更是在改革强军实践中不断进步,成为“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
永不言退是长征精神不变的内核
有这样一个人,对他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参加革命,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解甲归田,为建设新中国而孜孜努力;闲时在家,仍在为红色精神传递而奔波不息。
他就是陈浩的外公,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二大队的老红军李纯一(见图)。李纯一29岁参加革命工作,33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小组长、支部委员、支部书记、县委委员。
1941年10月李纯一任山西省洪洞县抗日第五区公所财粮助理员;1943年9月任洪洞县银行办事出纳;1944年3月任冀氏县银行办事处营业员、出纳;1946年10月调安泽县银行办事处业务副股长、股长。
面对改革调整,甘当“地基石”
194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中原、华北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召,决定从老解放区选调大批优秀干部随军南下,迅速接管新解放区。1948年12月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从太行和太岳两个老根据地选调一批得力干部,组成一个南下队伍。 这是一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的形势下组建的队伍,对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
李纯一受到感召主动报名,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福建,从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到八闽东海福建,历经万水千山,艰险生死,克服重重困难。长江支队南下先后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8省65县,沿途日防敌机,夜斗残敌,千里转战,李纯一所在的队伍二大队二中队107人于1949年8月初胜利到达福建建瓯并开展驻瓯工作,入闽后李纯一任福建省建瓯县中国人民银行人事部干事,人生就此转折。革命的大家庭教会他无私、助人、奉献。战争就是课堂,革命就是熔炉。
确立了“要为共产主义奉献终生”的信念,李纯一的人生在蜕变:“为了人民、经历生死,才能懂得战斗的意义。”理想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李纯一有切身体会,深入基层的他迅速得到成长,广泛团结地方干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一道积极投入筹粮支前、建立基层政权、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生存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项工作。
李纯一在1950年10月先后调任松溪县、崇安县、建阳县中国人民银行任副主任、副行长、行长;1956年10月调任中工建阳县委财贸部部长;1957年任工交部部长;1962年8月任中共建阳县委监委会副书记、县委委员;1964年7月任建阳县医 院党支部书记。南下后李纯一在15年内换了8个工作岗位,无论组织怎样安排都欣然接受,每一次都是扛起包裹行囊就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积极完成了党赋予的光荣使命,为建瓯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4年2月李纯一逝世,享年62岁,行政16级,享受处级待遇。
传承长征精神,弘扬当代新长征精神
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后代,陈浩时刻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流淌的红色血液,心里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在陈浩的身上,没有太多浮躁而华丽的色调,他的个人生活极其简单,对物质也没有更多的追求,相伴左右的或许只有崇高的事业追求和心中难以割舍的长征情怀。
和当下流行的称谓“富二代”、“星二代”不同的是,陈浩的父辈没有为他留下可以肆意挥霍的金山、银山,也没有留下可以世袭的“功劳簿”。如果说父辈为陈浩留下了点什么,或许就是那六十多年前殖根于这个家族的长征精神。
毛主席曾说,建立新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陈浩的父辈们裹挟着风霜雨雪走完了雪山草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而那面红色的旗帜并没有停止飘扬,因为陈浩这样的“接班人”从父辈手中接过了这面旗帜继续沿着革命的道路大步迈进,在新的革命征途中延续着理想。
徒步就是我的长征,追寻“长征”精神
“的确,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长征,但对我来说,我的长征来自于内心深处,它是由纯粹的坚持和信仰铺就的一段路,我至今走在这条路上,无论艰难险阻,都风雨无阻”,当记者问到陈浩是如何传承“长征精神”时,陈浩回答道。
而现实中,也确实如他所言,陈浩一直在追寻着先辈的足迹,他长征的路途,没有两万五千里,它只有108公里,行走在茫茫戈壁中,没有雪山没有草地,但深入的是戈壁无人区、湿地、盐碱地、雅丹地貌、胡杨林、沙漠等,虽然仅需历时四天三夜,比起外公李纯一当年的南下之行,可谓是微不足道。但对于陈浩而言,这便是他的长征路,在敦煌戈壁大漠中面对狂风暴沙的恶劣自然环境,克服的不仅是身体的疲乏还有精神上的静寂,需要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才能顺利完成戈壁徒步挑战,寻找回内心强大的自己。
信仰有多重?不经历坎途的人不能深刻体会它的分量。革命的父辈在长征征途中用亲身实践加深着理想的深度,而这样的红色基因决定着这个家族的家风。陈浩虽然没有爬过长征途中的雪山,也没有走过长征途中的草地,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为事业描绘了一幅别样的“雪山”与“草地”。在新的征途里,陈浩面对坎坷时总是一笑而过。
英烈故事也是传家记忆
在徒步赛事里,他是戈友眼中的“精神领袖”,对每一位落后的戈友都不断的鼓舞加油,团队赛中最后5公里需要一起抬担架负重前行,肌肉拉伤并且脚底也磨损出血,双腿肿的厉害,陈浩也毫不犹豫咬着牙扛起了担架,这就是流淌在陈浩血液中的“长征精神”。
在企业中,他是仁道胡扬社股东眼中的“灵魂人物”。在2018年7月份仁道胡杨社第一届发展共识会上,陈浩对股东直言道“在占股上,没有老大、老二、老三……我们一起往前走,我们是利益共同体,我们是有情怀的一群人,雷锋在仁道胡杨社里不会吃亏”。自小生活在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世家”,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有着一股朴素的“不能让雷锋吃亏”的观念,正是这种朴实的道德观念成就了他的行为准则,指引他坚定不移地创办了仁道胡扬社,把自己的理想情怀融入于崇高的信仰追求中,在工作生活中施展自己的抱负。正是有着红色基因厚植的土壤和情怀的牵引,使得陈浩在名和利面前始终泰然自若。
“革命历史不但是我的家史,更是国家的历史、人民的历史,我们有义务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有责任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我们也会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 新长征 !”在采访的最后,陈浩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