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去刚兑”背景下信托违约接二连三 信托业未来十年路在何方?
新年以来,信托逾期兑付事件接二连三,在资管新规的冲击波下,信托行业流动性压力不可小觑。
来源:大管家财富 信托违约接二连三 新年以来,信托逾期兑付事件接二连三,在资管新规的冲击波下,信托行业流动性压力不可小觑。 1月25日,媒体报道称,山西信托多个产品密集违约,其中信达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已逾期近四个月,至今仍未得到解决。 1月19日,英大信托在其官网主动发布公告称其旗下一款信托计划延期。该信托计划名为“上海融御特定资产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总规模为12亿元,发行期限24个月,于2018年1月19日到期。 1月19日,中江国际·金马276号浙江同城市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金马276号”在逾期几天后完成全额兑付。 1月15日,中融信托两个产品逾9亿本息被曝出出面临资金困境,二度延期兑付。涉及云南国资委下属企业。次日,云南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公告称已完成兑付,渡过中融信托的危机。 去年11月出台的资管新规明确规定了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的要求,同时要求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即打破刚性兑付。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措施将令银行理财规模承压,进而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冲击,而这对与银行合作密切的信托公司冲击更大,尤其是一些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公司。 上海证券报援引北方某信托公司研究员称,“在严监管的背景下,融资需求正从表外回流表内,尤其是在非标业务被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融资需求的供求失衡将进一步加大。”他认为,融资缺口增大,或令部分企业的资金缺口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致使流动性风险上升。 据该研究员测算,2018年信托到期清算量大约在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现有证券投资信托规模占比为12%估算,其他信托业务方面整体需要到期偿还的债务量约4.9万亿元,基本与债券市场的到期量相当。无论从债券市场还是从信托融资渠道看,2018年都是债务到期压力较大的年份,而且融资方资质并不高,可能存在违约风险上升的可能。”他分析。 信托普遍具有刚兑的传统,在近期出现的多起违约事件中,信托公司也都是力保完成兑付,但在未来"破刚兑“的趋势下,信托面临转型压力。 联讯证券李奇霖、钟林楠介绍称,信托在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一般会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兑付: 利用自有资金受让资产,进行流动性支持。如果是单一信托,虽可直接受让信托财产,但因涉及关联交易,需先向银监报送;如果是集合信托,依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信托财产需与固有财产保持独立,自有资金不能受让信托财产。但有些公司可能会采用灰色手段,先将信托财产转让给第三方,而后再用自有资金间接受让。 引入第三方或关联公司受让信托财产。第三方主要代表为AMC,由AMC直接从信托公司手中收购可能出现现金流问题的不良债权,进行重组回收。这种方式时间偏长,往往需要经历看资产、谈价格等阶段,因此需提前做好准备。但由于这种方式无需惊动受益人,在现实中也普遍被信托公司应用。 新发信托产品兑付老产品。直接采用这种模式违反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现实中往往会采取先引入第三方或关联机构接盘,然后由新发信托善后的灰色手段。 转让信托受/收益权。即将信托计划的受益人更换为第三方,让原始受益人退出,保障原始受益人的利益。但这种方式需要受益人的同意,对信托公司的信誉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从以上四种方式中可以看出,2与4较为合规,类似于债基剁资产。但1与3都存在较大风险,从这个视角看,监管层要求信托产品打破刚兑是正确的选择。 李奇霖、钟林楠认为,对信托而言,刚兑被打破后,其所遭受的影响不仅在于其自身产品吸引力下滑,渠道销售难度进一步加大,更在于上游银行理财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信托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刚兑被打破后,缩量转型在所难免,但转向何方、如何转、还有多少资金能给信托,做银信合作等疑问将给后刚兑时代信托资金募集蒙上一层阴影。 信托现阶段痛点 痛点每个行业都有,痛点也是行业潜在进入者攻击的主要目标,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攻击现有金融服务不便捷、忽视长尾客户的痛点而发展起来,如果不对痛点进行变革,那么迟早有可能吃亏。本文认为信托业务具有以下痛点: 痛点一:刚性兑付。刚性兑付在中国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然而与此相比,信托业刚性兑付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其有利于保持良好行业声誉,约束信托公司尽职责任,然而随着信托项目风险集中显现,已经成为行业的不可承受之重,明显不利于行业发展。关键问题是刚性兑付使得信托项目兑付在表外业务与表内负债之间转换,既不利于监管也不利于信托公司自身管理。虽然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但是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事情。而且,即使打破刚性兑付,也不一定意味着兑付责任就一定降低了,但是对于信托公司的尽责履职要求肯定是更高了,而这一点还是存在很大提升的空间,现行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受托责任的具体内涵,难免存在执行难度。所以,如果没有刚性兑付压阵,那么监管对于信托公司的约束必须更加前移,现在以刚性兑付为导向的风险兜底思维比较明显。 痛点二:业务发展体现狩猎文化。信托制度的灵活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有人说信托的应用空间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现实是信托公司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总是跟随市场热点游走,遵循所谓的狩猎文化,所以很多时候年末时信托同业聚会,大家探讨下一年做什么业务的时候都比较茫然,年年难过年年过。这种业务文化的问题在于,一方面追随市场热点容易在全行业内积累风险,而且更加增强了行业的顺周期性,比如这几轮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信托基本都是跟随房地产周期波动。另一方面,什么都能做也意味着容易引来竞争者的侵犯,诸如2012年资管业务开放后,信托公司通道业务瞬时间被基金子公司抢去很多市场份额。信托业务狩猎文化适合于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下,然而目前混业经营更加明朗,那么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逐步增大,反而会变得四面楚歌。 痛点三:资金成本高。实际上,市场曾经有一类看法,认为信托产品就是垃圾债或者高利贷,当然这里不去讨论这种说法的正误,而是说明信托成本的高与客户资质的低。在我国企业融资一般首选债券融资,主要是成本较低,而且期限较长,其次是银行贷款,最后可能会是信托融资,主要还是在于信托融资的高成本。那么,信托这种高成本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信托公司主要客户资质稍差,一般为非银行主流客户,所以为了补偿信用风险而需要有较高的融资成本要求。二是信托公司资金端对接的都是个人、理财资金等,本身对于资金收益有更高的要求。三是信托公司本身在主动管理的信托项目中的报酬率要求较高,进一步提升了对于资产端收益率的要求。如何有效破解这种难题?本文认为应该打破信托公司固有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应该扩展在资产和资金两端的辐射范围,实现资金端和资产端风险和收益匹配,尤其是提升优质资产和机构低成本风险的营销力度,从而转型为真正的投行业务模式,而不是类银行业务模式。 痛点四:缺乏信托文化底蕴。信托业务仍缺乏文化底蕴,并没有完全体现信托的本质,这种趋势可能会将信托公司和中国信托制度引导到一个错误的方向。信托业务人员大多数并不具有太多的信托文化基础,很多都是银行跳槽来的;信托业务只以信托灵活性和全功能为出发点,自利性强,而基于受托人的责任意识少;整个社会信托文化都不足,这点尤其体现在税收、信托财产登记等方面,也使信托业务发展未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信托业未来十年 十年后,信托公司会是具有专业化和综合性的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并购重组其他信托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和壮大,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地位,从而推动行业竞争结构向着更加集中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提升专业化水平。信托公司应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打造1-3条专业产品线,力争在个别行业领域建立自身的专业优势,在业务综合化的情况下,形成核心业务条线和领域优势,既要打游击战,也要打阵地战,从而实现业务抵御周期波动的能力,降低业务经营的顺周期性。 二是加快创新转型。创新转型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信托公司的重要发展主题之一,为此信托公司加强研发能力,建立创新业务团队、组织体系、考核体系,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需要紧抓我国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新形态的良好机遇,加大新业务的培育力度。 三是建立更高的业务能力体系。未来,信托公司业务发展更加注重市场敏锐性和综合能力,因此需要信托公司加强内部风险管控体系、信息系统、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形成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业务能力体系。 四是充分履行受托人履职尽责义务。打破刚兑是大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打破刚性兑付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实际要求信托公司充分履责,这职责包括勤勉义务、审慎义务、信息披露业务等等,过去的刚兑都是或多或少用钱弥补尽责方面的短板,但是受尊重的受托人,必须忠诚于客户利益,以管理自身财产的严肃性,做好信托资产的管理,这个问题可能首先不是行动上的表现,而是意识和脑子里要有的敬畏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