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大资管时代即将拉开大幕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资管行业进入了统一监管时期,一个大资管时代将拉开帷幕。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资管行业进入了统一监管时期,一个大资管时代将拉开帷幕。
根据会议要求,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要立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坚持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限度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
近几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发生跳跃式增长。包括理财、信托、基金、债券、期货、保险等在内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极快。截至2016年底,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1.79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17年底,资管理财规模已达上百万亿元。
同时,多元、包容、开放、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PE/VC、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以及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在资产管理市场同台竞技。可以说,资产管理行业已成当今世界金融服务业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资管业务已发展成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支柱业务和主要盈利来源之一。
虽然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协调、发展不规范等问题。亟待统一资管业务分类以及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因此,针对资管业务存在的问题,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就《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发展快、规模大、涉及面广、问题突出的资产管理业务,整合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统一的分类,并对同类产品指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加强监管协调,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打破刚性兑付,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培育全社会良好的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推动公平的市场准入和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对促进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
笔者认为,随着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标准的明确,将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资管机构也要抓住机遇,苦练内功,勇于创新,逐步丰富大资管的内涵和外延,为资产管理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证券日报 安 宁)
资管新规来了!
如何应对银行已胸有成竹
多家大行、股份行高管表示,资管新规不会对该行造成太大冲击,或总体没有负面影响。银行早已开始转型,包括在资金端,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在资产端,推进非标转标等。
“资管新规”终于落地。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味着资管新规落地。虽然全文尚未下发,金融机构对此已做好准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自去年末开始,已有地方银监局参照资管新规监管银行资管业务,但由于细则未落地,各地对资管新规理解并不一致。如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只允许一层嵌套,虽然资产支持计划(ABS)不计入嵌套,但若银行理财投资ABS,往往需要套一层信托计划,被有的地方银监局理解成两层。
多家大行、股份行高管表示,资管新规不会对该行造成太大冲击,或总体没有负面影响。银行早已开始转型,包括在资金端,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在资产端,推进非标转标等。招行等则拟设立银行系资管子公司。也有农商行表示,控制甚至适度减少表外理财、金融投资业务规模。
净值化+非标转标
资管新规下,资金从银行表外回流表内。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非标转标是标准动作。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在工行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去年工行理财产品余额达3万亿,比上年增长11.4%,从存量规模和增量上都是同业第一。资管新规出台后,工商银行不会受到大的冲击,已经在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工行应对资管新规的转型准备包括:一是在资金来源端,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逐步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实现产品净值化;二是在投资端,不断地做好非标转标的研究,在资管新规要求的资产投资标准化方面进展较快,不断寻找更多的标准化投资产品;三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不断地简化产品体系,减少嵌套,使产品穿透性更好。
建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严监管、规范金融市场对于成熟银行是有利的。“严监管对我们总体没有负面影响。”
招商银行副行长兼董秘王良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的表外资产大约2.1万亿,其中,1.1万亿为标准债券型资产;4000-5000亿为股票型的权益类资产;非标资产份额很小,只有约2000亿元。“招行去年发优先股,强调内生增长,已经有一部分资产回表。招行不需要额外增加资本,资本充足率远高于监管要求。”
中信银行高管在2017年业绩会上表示,中信银行资管资产有1.1万亿元。去年同业资产投资主动压缩6000多亿元。现在资管资产里剔除债券投资后,其他资产占比不大。一年内到期的产品可以及时用其他方式对接,对资本充足率影响不会超过0.1个百分点,资本压力很小。
设立资管子公司
3月23日,招商银行公告拟出资50亿元,全资发起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招银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该申请尚需取得监管机构批准。
王良表示,设立资管子公司后资产管理业务将出现五大变化。一是经营公司化,保持资管业务独立经营独立承担风险,向先进资管公司看齐。二是产品标准化,资管产品过去非标很多,未来主导的是股票、现金管理等标准化资产。三是理财净值化,净值化产品打破刚性兑付,投资者承担风险和收益。四是期限对标化,理财资金来源和资产保持一致,避免期限套利等。五是管理规范化,解决银行当前多层嵌套、期限错配等不利于资管业务长期健康发展的因素。
早在2015年,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就曾先后发布公告称设立类似的资管子公司。
不过,也有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并不能降低负债端成本,反而可能更高,也无法增加理财资金总额。若脱离银行体系,则可能失去银行刚性兑付兜底功能,地方监管系统的一些特殊政策也无法再享受。
此外,设立境外子公司也是银行的一项选择。
谷澍说,资管业务的国际化方面,工行去年在香港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工银资管(全球),规模已经发展到了1000多亿港元。“做资管业务国际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很多国内客户他们有这个需求,在合规的框架下去参加国际市场上的投资;同时很多国际上的投资者他们也有这个需求,合规地来参与中国境内投资,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控制表外规模
对表外规模不大的城商行而言,资产新规压力并不大。
徽商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黄晓燕表示,该行资管产品以非保本为主,占比80%以上,已经在表外有所体现,不存在表外转表内情况。
也有农商行表示控制表外规模。广州农商银行行长易雪飞在该行业绩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将优化调整资产结构,控制甚至适度减少表外理财、金融投资业务规模,回归金融服务实体本源。
“不是要消灭、终止资管业务。而是主动灵活、安排、适度安排,优化结构,调整理财资金来源和结构。希望发展客户理财、控制同业理财。”易雪飞说。
中信银行高管在2017年业绩会上表示,从全行业看,资管回表与否对银行业不会造成太大问题。资本如果有压力,资本底线也能够进行调整。现在的监管重点实质是解决刚性兑付和层层嵌套等违规行为,新规不会导致资产简单的回表,有效控制风险才是监管目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要立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坚持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
光大控股首席战略官苏晓鹏表示,严监管存在于整个金融行业,覆盖银行、保险和私募基金,但是居民对投资的需求,特别是另类投资的需求越来越高,关键是管理资质是否跟得上监管的要求。(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辛继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