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顾建纲:银行理财迎规范调整期,应从4方面转型

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建纲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已开启新时代,业务模式一定会改变。过去几年,近5万亿元的非标业务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增量业务有必要推动“非标转标”。就银行资管业务的转型而言,应立足于从四方面转型:投研、风控、产品与销售。


来源:新浪金融研究院   作者:徐巧  


资管新规靴子落地,百万亿元大资管行业在2018年终于迎来统一监管。新浪财经重磅推出《波特菲勒30人》系列专访,探讨资管业转型之路。"波特菲勒"音译于诺贝尔经济学家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它从数学上证明了分散投资能降低风险,是资管行业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建纲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已开启新时代,业务模式一定会改变。过去几年,近5万亿元的非标业务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增量业务有必要推动“非标转标”。就银行资管业务的转型而言,应立足于从四方面转型:投研、风控、产品与销售。


拥有逾3万亿元的资管规模,工行作为银行理财的排头兵,在资管新规正式出台后率先发声。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已开启新时代,步入了一轮新的规范调整期。”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建纲在接受新浪财经独家专访时,这般评价资管新规的影响。


顾建纲表示,资管新规是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金融稳定委成立之后的首项重大金融监管改革,对于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资管业务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资管新规针对资管行业所暴露出的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监管套利等问题“精准施策”,利于重塑健康规范的资产管理行业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理财面临四大挑战 业务模式一定会改变


回顾银行理财的发展,最初由表内演绎而来。


2004年,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推动利率市场化,中小股份制银行纷纷谋变创新。受限于存贷比等其他监管指标,银行在探索中开始发行表外理财产品。从2004年至今,银行理财从千亿元迅猛扩张至近30万亿元,在百万亿的大资管业中成为绝对的霸主。


“近年来,政策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趋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黑天鹅事件频发、货币宽松拐点出现等新变化与新挑战,银行理财面临‘资产荒’与‘资金荒’交替出现的双重压力,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也暴露出交叉投资、放大杠杆、同业套利、脱实向虚等一系列问题。”顾建纲表示,资管行业急剧膨胀的背后,确实也积累下隐患与风险。


他认为,在新规正式出台后,银行资管业务将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产品形态上,新规禁止刚兑、设定公私募产品分类,从根本上打破了现行的理财产品形态、产品体系和客户分类;


二是投资管理上,新规禁止债权和股权项目期限错配、严禁多层嵌套,使得开放式产品难以配置非标资产;


三是投研能力上,新规强调投资标准化,对资管机构特别是银行资管机构的标准化资产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销售体系上,新规将客户划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信息披露以及代销机构资质管理,与打破刚兑环境相适应的销售体系和客户结构亟待重塑。


“银行理财业务模式的改变是一定的。比如,新规明确要求(产品期限)不低于90天,所以周期拉长是趋势。”顾建纲认为,对于银行理财而言,新规的导向是“产品净值化、资产标准化”,重点是要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本源。


5万亿非标业务何去何从?


谈到银行理财,则绕不过非标业务。


长期以来,银行借助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通道,将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自去年资管新规意见稿出台后,2018年伊始,银监会与证监会又密集发文,意在围堵非标业务。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54万亿元,其中持有非标资产16.22%,约4.8万亿元。


“非标资产期限较长,现阶段很难募集与之期限匹配的理财资金。”顾建纲认为,一方面,银行理财通过非标投资支持实体经济近5万亿元,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降成本”;另一方面,部分非标期限较长,客户较难接受与之严格匹配的理财产品。因此,非标转标的必要性很高。


顾建纲称,对于新的非标投资,未来有三个方向要努力。


“第一,加大长期限产品的研发和发行力度,充分挖掘长期限产品的客户,确保负债端与资产端的期限匹配;第二,加强投资者教育,按底层穿透原则进行信息披露,让客户充分理解对应资产性质,引导客户拉长对产品期限的预期;第三,推动非标转标平台建设,如开展非标资产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系等国务院批准的交易市场进行挂牌等方式。”


银行资管业务如何转型?


过往,银行理财基本靠预期收益做大产品规模。而在净值化管理时代,银行理财对客户是否还有足够吸引力,有待市场检验。新规之后,银行理财势将与公募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同台竞技。银行究竟该如何应对?


顾建纲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转型:


一是投研转型。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各类政策的研究优势,提升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能力,构建以研究为基础、多个专业投资团队并行的“宏观+中观+微观”全方位投研联动体系,加强对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二是风控转型。坚持前中后台分离,优化调整部门的组织架构,重塑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中台,强化独立风控中台的机制作用,筑牢理财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投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道防线。


三是产品转型。要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使之顺应监管、业内领先、客户满意、收益稳定、具备工行特色。要把“类基金”产品作为长期转型目标,部署固收类、混合类和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四大产品线,树立行业转型标杆。


四是销售转型。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为导向,重塑理财产品销售体系以适应净值化转型要求。同时加快合格投资者培育,夯实客户基础,坚持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多层次做好市场与投资者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对于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大型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机遇远远大于挑战。”顾建纲最后总结道。监管新规的出发点是促进全行业的统一规范,但对于不同类型资产管理机构的影响是差异化的,对于依法合规的大型资管理机构而言机遇远大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