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银行资管:亟待实现“七个”转型
受资管新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各商业银行及其理财产品。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周轩千 戚奇明
受资管新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各商业银行及其理财产品。据《上海金融报》记者了解,有的银行正在制订过渡期计划,压缩老产品的存续规模,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转型,同时推出符合新规的产品。有的银行则大力提升理财经理等团队的财富管理能力,应对不再刚兑的市场。另有银行人士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由于资管新规落地不久,其所在银行仍在观望。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王勇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原有资管业务的清理调整,各银行步调不一,“先知先觉的银行,其资管产品研发部应已根据新规的具体内容捕捉到银行业未来的资产管理将往哪里走,所以已经专注于开发新的资管产品,而后知后觉的银行步调慢一些。”
王勇指出,虽然银行对于资管业务的整顿节奏各异,但应对措施和方向大体相同:一是打破刚兑、披露风险;二是加速产品净值化管理;三是压缩非标产品规模;四是打破多层嵌套。“一方面,资管新规明确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不能承诺刚性兑付,因此未来理财产品风险需投资者自担,这对银行是保护。但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一定要规范,风险披露也要明确。另一方面,未来银行理财产品要实现净值化管理,盈亏情况都将非常清晰。”王勇指出,部分银行已开始探索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能将资管业务和传统业务进行有效隔离,有助于实现独立核算,为净值化管理打好基础。此外,资管子公司独立运营也能防止银行靠主营业务‘补贴’理财产品,由此进行刚兑。”
“如何打破客户心中理财产品视同存款的既有印象,推动产品净值化将是银行资管转型的最大挑战之一。”麦肯锡近日发布报告建议银行资管通过四大抓手,在构建高竞争力产品体系的同时,通过产品设计循序渐进驱动净值化转型,分别是:完善产品体系;打造机构定制化资管产品能力;打造拳头产品,建立差异化品牌效应;通过产品设计推动产品净值化转型。
就产品净值化转型,麦肯锡指出,为了让客户能逐步接受净值化产品,银行资管需从产品设计入手,既满足客户需求,也符合净值化趋势,具体可采用的策略包括:从低风险、低波动资产类别逐步过渡到高风险、高波动资产类别;通过产品期限或收益结构设计逐步引导客户接受理财净值化理念;针对不同客群采取差异化策略;建立支持产品净值化转型的管理机制和运营体系。
中金公司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资管新规当前,银行理财面临的痛点”中,“投资者习惯重新培养”是最大痛点,选择“新产品模式尚未成型”、“非标等无解”和“投研能力短板”的也不少。还有些受访者担心“盈利模式向管理模式转变”、“IT等系统建设跟不上”、“行内支持态度弱化”成为痛点。
麦肯锡指出,银行资管转型的一大掣肘在于销售能力,现有零售前线的理财经理面对产品净值化如临大敌,同时银行普遍缺乏系统化的机构客户覆盖能力,这都将是资管业务营销模式转型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副行长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资管新规下,保本理财越来越少,这就要求银行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很多客户在意的是真正的财富管理服务。资管新规下,保本型理财越来越少,更多地变成净值类理财产品,这就要求银行只有更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才能很好地为客户做资产配置。我们现在对客户进行分层经营也好,提升团队的财富管理能力也好,既是以客户为中心,也是为了应对资管新规对财富管理新的要求。”
“在净值化时代,银行必须依托资产配置能力建立起以投资顾问为核心的产品销售模式。”麦肯锡指出,“当然,仅仅依托投顾系统还远远不够,银行资管必须建立起优秀的产品经理团队。”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中国金融行业咨询负责人曲向军指出:“资产管理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报业务。但国内银行对资管部门的投入普遍不足,对比国内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基金公司,员工基本都在400人以上,而中国多数银行资产管理部只有几十人,亟待加大投入。”曲向军表示,未来两年,国内银行资管业务必须尽快落实“七个转型”,即向全市场主动管理转型,向净值化产品转型,零售推动和机构直销两手抓向协同营销转型,向资管子公司转型,向市场化人才机制转型,向独立资管风控体系转型,向智能资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