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银行资管总谈银行理财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以下为和讯网根据现场速记整理的演讲内容,未经演讲者审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10月13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8第六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全球格局变化下的风险化解与财富管理转型》。在分论坛《资管再出发之一:银行理财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上,农业银行投资银行部总裁彭向东、建设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兴华、邮储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步艳红、中信银行资管中心副总裁罗金辉、平安银行金融市场总监王伟、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李岷分别发表讲话。

来源:和讯网、交易圈



以下为和讯网根据现场速记整理的演讲内容,未经演讲者审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主持人彭向东:

第二场论坛是围绕银行理财,主题叫“银行理财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是农行投行部的彭向东,以前一直在资管行业,刚刚到投行也就半年时间,但是确实我觉得今天我当主持人还是比较合适的,投行是为资管服务,最大的客户是来自银行资管。首先请今天下午讨论的几位嘉宾上台就坐,直接开始我们下午的论坛,我们今天下午参加讨论的五位嘉宾是建行资管部的刘兴华、邮储银行资管部步艳红、中信银行资管中心罗金辉、平安银行金融市场总监王伟、华夏银行资管部李岷。

今年是资管发生剧变的一年,监管规定上,年初人民银行的资管新规下发,到年中银行理财的征求意见,到9月份下发,整个资管行业面临重大的变化。从市场看,内外部市场环境,包括债市、权益市场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当中银行理财还要按照监管的导向进行转型发展,资管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一年。投行也不容易,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我们对市场结构的变化都是非常关心的。

首先提第一个问题,包括财经媒体的记者都很关注,从资管乱象到新规整治,包括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银行理财作为资管行业的龙头老大哥,未来各位掌门人怎么来看这一转型过程的机会与挑战以及各自未来转型有哪些工作要做。首先从建行的刘总开始。

刘兴华:

谢谢主持人,谢谢彭总!

从2017年、2016年开始,资管经历的风雨居多。2017年传说中要资管新规的时候,对资管已经有很大的冲击,2018年的4.27资管新规出来,对资管的影响更为巨大。好在有个7.20的资管新政让资管起死回生。资管新规出来之后,让资管在短时期内支持实体经济的门给堵上的问题,即使有个7.20的资管新政,资管又重新开始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我们未来依然面临,到2020年12月31号过渡期内的转型问题,压力很大。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过渡期,虽然比征求意见时已经长了一些,但我们判断还是不够,应当是实事求是的对待这些老产品如何转型的问题,按照监管的要求,我们要经过董事会高管层的认可,制定自己的整改方案,2020年之前有一个安排。

资管新规的一个中心是打破刚兑。打破刚兑在中国的金融领域中已经变得很普遍,特别是债市的违约问题,P2P的爆仓问题。在资管领域中老产品的打破刚兑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真正打破的时候,你肯定面临客户关系的考验。

第二是产品净值化。过去都是预期收益型产品,未来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都是净值化的,净值化的产品现在可以说增长的比较快,但是再快,在两年半的过渡期内也无法完全替代预期收益性的产品,过渡期之后应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来实现产品的净值化,这也是一个考验。

再一个是资产标准化。标准化的资产无非是债券和股票两种,现在的债市是这样,股票市场也是这样,标准化的前路漫漫,非标市场在实体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一些权益类资产成为我们现在全中国金融市场中最短缺的优质的资产,但是受到很多的限制。对于我们资管人来说,如何在资产之间寻找平衡,保证安全,实现转型,是我们非常大的考验。

2018年一个最大的考验是,规模虽然有所稳定,但是收益巨幅下降。我分析了一下,全年可能下降50%,这倒是一个预料之外的事情,期限错配的红利消失了,风险事件的频发对利润的侵蚀变得更多起来

但是也不是没有很多的机会,对于在座的诸位关心资管的人来说,有两个机会非常好:

第一个,作为银行系的资管,投资能力始终不够的,给外部的合作机构广泛的合作、寻找投资人是一个越来越大越广泛的工作,对于建设银行,我们这些业务都在寻找合作伙伴,银监会也对这类事情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合作机构是非常好的交易伙伴。

第二个,允许股票用理财基金做间接投资,理财子公司办法出来以后可以直接投股票,对股票市场应当是有利的。但是这一次的股票市场没有因为28号管理办法出台对股市有正面影响,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影响,中国的股票市场生态有点问题,大树太多,灌木没有,即使有那么一点小的政策,影响也不大。但是从长远看,理财如果能进入股市,对股票市场有非常好的利好。

步艳红:

接着刚才刘总说到的这些,其实这15年的银行理财的发展确实经历了大资管的蓬勃发展、快速的高歌猛进,到从2016年开始的代客,回归本源,进一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轨道上去,应该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这十几年过程中确实也积累了很多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包括刚才洪磊秘书长提到的,在整个资管行业,不光是银行理财,都存在这样一个需要打破刚兑、期限错配、资金池等等这些问题,以及在打破刚兑的过程中产品表现上是打破理财产品的刚兑,事实上是打破国企的刚兑,打破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的刚兑。这些深层次的矛盾都和整个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体现在金融行业、资管行业这些问题有一个集中的暴露,都是相关的。还是应该借用这样一句诗来形容我对目前银行转型的看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有很多问题和矛盾,但是未来发展的前景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国际上的这些资管行业,银行资管,我们统计了一下,占全球前20的这些资管行业里,银行资管应该是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我们国内的整个资管行业或者说银行的理财资管,应该说也体现了集中度非常高垄断性非常强的特点。排名前10的表外理财的这些机构占据了整个理财市场的60%的比重。从银行转型的角度来看,看一下人民银行统计的数据,从居民储蓄的增长和每年零售理财的增长速度,从去年开始,应该说理财净增长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储蓄的增长规模,这个是从客户利率市场化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来看,银行肯定对这块业务,从满足客户需求来讲,应该是一个蓬勃发展,未来还是要不断的扩张规模这样一个大的趋势。

从转型角度来讲,我总结了六个方面:

一个是产品的净值化,以前资金池预期收益型的产品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在产品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投资者教育的难题,刚才刘总也提到了,各家银行可能都面临着,你预期收益型的产品,30万亿的产品,截止到9月末是23万亿的表外理财产品,到2020年末的时候,预期转成净值化产品,这个过程中存不存在下行的危险。7.20人民银行补充通知之前,应该说规模增长是非常法理的,就拿邮储银行来讲,我们从4月份开始,4.27新规正式颁布以后,我们就停止发售新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全部在市场上的供给,我们规模从4月27号到9月30号下降了将近800亿,下降了10%的水平,应该说客户的交易还是比勒难的过程,产品净值化,我们机构需要正确认识。

第二是投资的证券化,所谓的在资产新规里对于2020年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可能建行压力更大,非标的问题,非标如何处置,在转标的过程中还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有转表内,很多权益类的,这个过程中未来新增的可以是证券化、标准化的债券和股票,但是存量的问题还是依然摆在我们面前的,好在7.20的补充通知应该说还是给了一些空间。

第三是客户差异化的管理,预期收益性产品和类存款一样,说白了和银行的类存款一样,要打破刚兑。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产品要进行风险等级的分类,客户也要进行分层的管理,这个也是以前可能银行反倒是他的客户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给不同的客户打标签的工作,我相信还是要从基础的这些条件开始出发。

第四是服务大众化,大家都关注到了,理财细则里理财的起点,从5万调到了1万,大家说有保险是1000、基金是1块钱就可以起点吗,我们做过统计,真正的理财产品通过银行的渠道到老百姓手里的,这个市场占有率应该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在不是自己产品的过程中肯定银行为了保护存款,传统业务保护存款,还是要给一定的屏障的。下一步,今后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存款也面临着大理财的挑战,现在给了这样一个发展机会,肯定还是要积极的把门槛调下来,农行给我们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农行的网点数、客户数都是在商业银行里首屈一指的,没想到他们是在9月30号那天第一个把自己方案拿出来的,而且产品调整的覆盖面非常广,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同时银保监会给我们市场释放了信号,今后如果成立子公司,这个起点会进一步下调到和其他资管机构一样的水平,说明今后我们的理财不再是为中高端的客户服务,服务的对象更加普及、更加大众化。

第五是科技的智能化,以前我们也比过,我们理财要打破刚兑,向公募基金方向转型,在科技投入上可能商业银行还是和其他资管机构有比较大的差距。既然要精细化管理,Fintech的应该是今后资管转型重要的方面

最后一个是监管所要倡导的运营公司化,今后只有通过成立子公司,才能够在商业银行体系推进资管业务,否则只能通过代销的方式。

彭向东:

接下来听三位股份制银行的老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从资管角度来讲,股份制银行做的规模也不小,股份制银行没有包袱,只要客户买理财都会积极来推销,看看三位股份制银行的资管老总有什么体会,先请罗总讲。

罗金辉:

我先说一说机遇,刚才刘总和步总都说前景很好,我也是这么想,资管新规可以说算是一个根本大法,从轰轰烈烈的大资管的运动里,大家一下清醒过来,原来我们走的路可能有一点点偏了。想回到正路来,所谓的正路就是要让资管回归它的本源,之后可能会重新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资管新规之后大家都说资管不好干,但我自己觉得这个是一个表面现象,你看资管人,他其实内心还是挺高兴得,觉得从此可以走上一条真正的资管人的梦想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银行资管在中国的资管体系里号称老大,别的机构好多都从这里派生出来。但是其实你想一想你在本行的地位,那你就一定不是了,因为资管经常是被当成传统业务的工具,来完成传统业务中不能做的一些事,其实它从良没有真正获得自己作为一个行业的地位。全世界第20名资管公司管理的规模有1万亿美元,1万亿美元和我们管理的2万亿人民币、3万亿人民币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我们的资管业务,它的业务有些刚兑的资金池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和传统的业务有很多重叠的东西,如果把这些重叠的成分去掉,我们并没有那么大。我们有指标业务,资产规模不能超过4%,非标不能超过理财规模的35%,为什么要有这些限制,也就是说你不能做得太大,你不能超过母行,你最多也就是达到1/5,意思就是你再大就不行了。可是你去看看全世界,不管是银行系的也好、非银行系的也好,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大大超过商业银行本身的规模,随便哪一家银行来看,他的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规模都是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好几倍,因此那个梦想是很大的。所以我说让资管人真正可以走上一条梦想之路,当然这梦想之路是很难的,可能我们又重新,虽然大资管搞了这么多年,这个资管新规一来,我们又重新脚踏实地的回到了地板上,重新思考我们下面的这些挑战,要做哪些事,有哪些变革我们真的要去面对,才能真正踏上这条梦想之路,我觉得这是资管人一种心声。

说到我们遇到的这些挑战:

第一个是思维惯性,银行资管产生于银行母体内部,其实银行在发展资管业务的时候并没有做太多的投入,比如看一个银行的资产管理部,他可以管理数千亿上万亿的资产,资管部的人数没多少,一百个就能管理1万亿。带来一个问题,原来银行发展资管业务,他并没有多大的投入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大行资管的收入都是几百亿,不用多少投资就能有这么大的收入,这就是很多的好处,原来的模式有很多好处,在原来银行传统业务上加了一点杠杆而已,所以有很多好处,现在你告诉他不行了,你得增加人,你得增加IT投入,我的资产管理规模可能不一定增长,还在下降,收入从200亿可能一下变成50亿,这个对很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这不是给资管人的挑战,这是我们整个行业思维惯性,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各大商业银行在这件事情上的思考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层面,资管本身面对的问题,净值型的转型,产品体系怎么去做,客户体系、风控体系,我们的风控体系或多或少都来自于母行传统的信贷文化,到了真正的投资,打破刚兑以后的投资,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投资决策体系,它应该是什么样的风控体系,我们还有待于探索,母行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也没有完全理清楚。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一个不是特别好的时候做这个转型,信用开始紧缩的时候,各家银行都面临,比如说还有很多的资产会产生风险,原来投的固定收益的东西,特别是信用逆差,利率是下来了,信用逆差并没有下来,这时候很多浮亏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资管本身的转型,各家银行都在制定策略,都在想对策,但是可能还在想的过程中,还没太想好。反正从我了解的情况,当然我们都蛮积极的,我们也在努力调整我们的组织架构,因为新的组织架构是和新的产品体系,新的产品体系又和净值型产品、打破刚兑还有客户分层这样的外部监管约束条件为边界设计的产品体系,根据这个产品体系调整我们整个组织体系,组织体系之后又有新的投资决策体系,这些我觉得是倒逼回来的,这个正处于一个转型过程中,这个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这不是真正难的地方,这个事情我们资管人还是有这个韧劲,通过一定的时间,我们可以向公募基金学习、向券商学习,向国外这些成熟的学习。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可能是跳开银行体系,这是最近我们感到越来越明显的。按照资管新规,老产品在2020年底压缩为零,20万亿的产品要压缩为零,同时要发展净值型的新产品,我大胆预测一下,净值型新产品估值连一半都到不了,20万亿最后变成10万亿,压掉10万亿好办,银行硬压,收入少一点,但是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冲击是什么,二阶冲击,我们只考虑对银行体系的冲击,当你压到一半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投资压到一半,实体经济里面获得的融资要减少一半,这个冲击实际上是非常大的,这个冲击可能会倒逼我们在一些政策上还要做一些优化。因此我们自己也在想,可能要做好这样一种准备,如果这么硬压下来,我们是可以压,可能经济承受的压力还比较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要做一些调整。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从融资方、投资方、监管方包括管理方都要面临的挑战。

彭向东:谢谢罗总。再听听另外两位老总的想法,先请王总。

王伟:

很高兴参加这个论坛,刚才三位谈了一下我们理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很多问题是说你这个银行理财在新规以后和公募基金比有什么优势,公募基金已经开办了这么多年,有很完善的制度,有专业的团队,也能付出很高的薪酬,也能吸引人才加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银行理财就没有什么作用了。这次新规还有这个理财管理办法出台以后,其实我们还是要看到银行理财在整个资管管理当中一些其他公司不具备的作用。

第一个是普惠金融方面,这几年,银行理财到达客户手上的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银行,不论是方便性、灵活性或者信誉,都有这样的优势在里面。另外现在的产品,即便是打破刚兑,银行设计的产品波动性也没那么大。在现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时候,我感觉到现在我们的实践推出的一些净值型的产品,如果是期限不长的产品,老百姓或者我们客户还是喜闻乐见的。这个新片我观察到各个公司增长的幅度也不小,这就说明这个新规对我们银行理财来讲也不是要把我们打灭掉,有压力以后银行也有动力进行内部改革去创新。

第二,银行理财始终还是一个资金需求方和投资方的一个纽带,始终还是为实体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支持,银行理财搞刚兑,你实际上扩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确实在支持实体经济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在研究迎接这个挑战时还是有一点底气,银行的优势还是有的,比如说这么十年里面,我们开发设计的能力,渠道销售的能力,系统的能力,这个都有,平安集团现在在做金融向科技的转换,在这方面在医疗科技汽车房地产搞了四个生态圈,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理财产品是可以围绕一些这样的生态圈打造资管生态圈的体系,这是当前我们看到这个挑战时我们也想想我们这个银行业有什么样的优势。这些是我们可以来合乎凭借的。

当然我们也要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提升,刚才也提到了一下,我这里总结了一下,我们有五个想法:

第一是把握一个方向,现在大家都在做净值化的转型,作为我们股份制银行都提出要搞银行资管子公司,现在国有银行还没有提出来,但股份制银行差不多都在提出来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是存量业务的处置,刚才金辉总也提到这么多的存量资产,这部分怎么办。第一步要打破一个观念,我们无论是老产品还是新产品,都要跟着市场的价格来走,我们在2016年或者2015年当时大发展的时候,其实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的因素,大家都为了扩规模,把这个价格竞相太高,其实这个后果对大家来讲都挺难受的,到现在我们更应该摒弃大家争规模的方式,是按照资产实际的回报来计算价格,回馈给投资者。呼吁同业要按照市场价格的形势,同步降低价格。

第二,增量业务的管理要多一些开发新产品,资管新规出台以后,我们在报送银监会的新产品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也呼吁一下监管部门能够多批一些不同系列的新的产品,来补充血液。

第三,机制建设方面,银行资管子公司这个事媒体也议论了很久,好处大家都看到,实现风险隔离,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不见得要银行一家独资拥有这家子公司,银行作为主要控股,我们还是可以吸取社会多方面的资金来补充这个资本,能够在子公司的建立中引入多方的股东,引入更加积极的管理力量,来缓释刚性兑付带来的引诱。资管的牌照来讲现在还是对社会资本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现在银行的资本,现在都上市了,你补充资本只能靠股票市场,现在股票市场我看补充资本也很难,这一块还是呼吁能够尽快成立子公司,形成多资本组成。另外是资管生态圈,刚才也提到了。在就是能力,经过这几年有一些选择,管理好的基金公司、管理好的基金的能力,我们用MOM或者FOF手段进行资产的配置。在银行来讲,在这段时间里是很难自己去操作股票的市场或者量化的市场,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把银行的力量和我们证券和基金行业的力量更好的协同起来,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银行资产配置的优势和渠道优势,能够使得这个资金完整的流转起来。

第四,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大家都在讲科技的形势,对我们银行来讲,首要的情况还是要加快系统的建设,这个系统建设当然我们可以仿效公募基金买一些系统,但是这些系统还是要跟我们银行本身的特点相结合起来,特别是跟客户化、定制化的特点结合起来,用系统加强管理,为老产品当时的粗放经营划上句号,有了系统的管理,加上风控的环节,可以催生出更多的经营模式。

最后是要打造一个队伍,每个银行的队伍是非常薄弱的,这两年才有个别银行规模急剧扩升。如果没有足够的队伍,管这么多资产实际上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我们也要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好人才的基础,只有人力资源到位了,才能为客户做好更多的服务。

彭向东:下面请华夏李总谈一谈对转型的看法。

李岷:

感谢彭总,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做交流。

刚才各位老总都有提到,银行资管未来转型我觉得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以前我们对整个市场的资管产品大家都在罗列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信托、私募基金加上券商的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的资管,我们去年做过一个估算,把大的类别合同同类型去掉以后大概是80万亿左右,对于目前整个资管市场来说,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公司客户,他持有的资管产品是这么多。

但是对客户来说,除了这些资管产品,还有其他资产,金融资产,包括投的房产,还有大的存款也在里面。这几年我们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这样一个话题,十多年了,也是未来我们能够提升我们在国内股权投资比例的这样一个主题。这样一个主题下我们可以看一下,未来利率市场化,我们存款的份额到底会有多大转到资管产品上,我们最新的8月份的M2大概是176万亿,M0是7万亿,M1是54万亿,这里面储蓄存款有68万亿,民营企业和我们一般的非财政类存款,加起来是120万亿,加上刚才所说的资管产品,这是我们对于中国潜在理论上最大的一个份额,就是200万亿。假如说以后直接融资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觉得200万亿是个封顶,当然是从现在的结构来看。资管新规是一个出发,是我们银行理财在接下来面对整个市场,怎么在资管规模增长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己实力的一个出发点。刚才各位老总也都提高我们有很多的挑战,无论是打破刚性兑付,无论是到2020年底之前我们各项压降的压力,这些都是客观的。

但是对于资管来说,这样的前景是我们一个大的方向,可能我们每家机构都要来迎接这样一个挑战,在这样一个迎接的过程中,对银行理财来说,我们自己最大的挑战几个方面,刚才各位老总都有很好的交流,还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以前我们在做银行理财的时候,更多的是依托于银行的经营模式。回头来看我们银行作为一个信用中介机构,它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把户的钱拿过来,无论是不同期限的钱,综合起来,再投资出去,当然不能投资股权类,尤其是非金融企业股权,金融企业股权还有1250的风险占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银行理财后来的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按照银行的经营过程过来的。在资管新规以后对我们来说挑战在哪里,我们的投资团队和我们的投资流程还有我们的投资逻辑,怎么样按照客户适当性销售的这一点来看,这一点就是今天上午领导有提到的,我们客户的钱,这个钱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类型的客户,他能承受什么类型的风险,这样的销售是不是能在我们未来整个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形成我们资源来源第一步。

第二步是我们后端的投资,所谓的投资就是我们的投研和我们的投资各个标的的备选库,包括我们投资团队的组建。这样一个过程,各家商业银行都在走,但是资源投入上有所差异,这个过程更多需要我们现在平衡一个问题,银行资管整个利润占比下降过程中,商业银行母体或者集团对于银行资管的认可度和未来资源投入的边际在哪里,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以前比如说银行资管可能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到的营业利润,有的到20、30%,如果降到10%以内,银行对这个业务来说,他的投入和他的产出,他衡量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对我们的挑战,在投资资源的过程中。

还有一点在投入管理过程中,科技,现在的资产管理,即便是我们公募管理的所有科技系统,满足的第一个目的是正常的交易、正常的运营,但是在现在智能资管的时代,它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目前所有的需求。我们对于中国债券市场所有债券主体的分析,4800家发债券,你怎么来梳理,你即便有100个信评人员,你的跟踪,你对每一个发债主体的尽调,还有对每个季度的债券包括它公开的这些报告的梳理,还有对债券主营业务、主营产品、政策包括税收、管理人结构、股权结构等信息,每天变动的梳理,还有所有舆情的及时反映,这都是我们对整个债券信评过程中最主要的点,这些点光靠我们人来做是完全不够的。前两天大家可以看到微信圈里有一个信息,说的是摩根大通,说他的资管经理如果你不会Python你就下岗吧,我们华夏银行从9月份,所有的金融科技人员和投研人员都必须三个月学会的一门课,学会Python,你要把你的逻辑变成机器的逻辑,变成未来智能的引擎,这个引擎我们可以把它复原成自动学习和深度学习,未来构建的是神经网络,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爆发式增长过程中所有的估值、所有的风险问题通过系统来解决,这是我们未来比较大的挑战。这些领域可能都是我们大家需要一起来商量一起来交流的方面。

彭向东:资管新规的方向刚刚定下来,无非是我们在这个转型当中怎么做,刚才两位老总也提到对这个行业相关的主体也会发生一定影响。第二块我们展开分析一下面临转型过渡期主要有哪些风险,以及转型的剧变对相关上下游包括客户端的一些影响,先请步总分享一下。

步艳红:

体会风险应该说今年确实是感觉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这里面是不是存在着因为银行理财规模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对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减少了,还有在经过过去这几年去杠杆的阶段,想去杠杆的一些行业可能没有实现去杠杆,反倒是可能在原来资质比较好或者行业相对龙头的一些民营企业,在多元化融资、多渠道融资的背景下,在一定的条件环境变化以后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引爆了一些信用风险。

今年我们统计了一下,在信用债市场,过去几年,从2014年出现打破刚兑的情况,截止到去年年底是不到600亿,以来1-9月份可能就接近2000亿了。应该说今年整个从信用债市场的风险暴露,其他的不好统计,这个是比较明显的一些数据,可能信用风险对于资管行业转型过程中,除了刚才提到的压力以外,这块风险的缓释和传导确实还是需要密切关注的,资管新规里也提到可以通过风险准备金等去缓释,在不断暴露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再一个是市场风险,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无风险里应该不会再有更大的挑战,反倒是资本市场,因为信用风险的暴露,对于信用债的收益率波动引发的风险,还有和上市公司相关的引发的一些市场风险,还是需要关注的。再一个是政策和监管相关的是地方隐性债务,各家银行资管投向地方平台和城投这方面的债务规模也是不小的,如果是这块的政策出现了一些大幅度的流转,我想这块可能对于下一步打破刚兑,由谁来承担这块的风险,也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对于市场的影响,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应该说银行的资管从原来银行的体系储量,还是要往专业的机构投资人的方向去转型,从品牌也好、维度也好,它会独立于或者从原来母行的品牌里独立出来,各自塑造自己符合自身特色和符合客户需求的品牌形象,同时应该发挥银行资管在直接融资市场积极的力量。

刘兴华:

资管新规出来之后,对中国资管行业的重塑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一段时期对商业银行来说,考虑资管的发展,它未来的战略定位,我们甚至考虑到建设银行把资管、金融市场和投行三类大业务并称为交易银行业务的第三条线着重发展。穿透的商业银行有两大条线,一是零售,一是批发,第三条线的核心是资管。

商业银行如果把它作为第三条线去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短板,上面忠民同志说的,中国金融是中国经济的短板的话,那么中国金融的短板是资管的短板,补短板的事情未来不到三年的时间补起来,中国金融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就真正提升了。我们现在一直跟meiguodamaoyimoca,其实我们最担心的是延伸到金融领域,因为到金融领域,你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未来资产管理承担的历史重任就更大,国外商业银行资管的规模远远大于表内资产总规模的时候,我们的实名大概可以完成。未来可以说前途非常光明。

彭向东:谢谢刘总分享,建行还是有大手笔。听听三家股份制银行的想法。

王伟:

我觉得现在国家也才了很多的政策,包括央行都在稳定这样的市场。因为资产新规涉及的金额非常大,往后特别是涉及一个到后期的时间段,在后续当中特别是银行不能回表的这些资产,承接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去考虑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比如说债券这样一个标准化的资产,我们可以发新的产品,可以来续接,这样可以很好的过渡。但是对于这些,比如说非上市股权还有类似的,没有一个长期的资金安排,后续的这些风险还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也需要监管部门、政策部门更稳妥的来考虑,也需要我们商业银行想办法怎么能把市场平稳过渡。再接下来,我刚才也提到了,市场永远是有危有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信用风险高度虽然在攀升,今年市场对企业做了很充分的调研,你这个机构的能力越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化危为机的。

李岷:

过渡期2020年底之前,我们之前对三年怎么把存量的老产品过渡完,过渡压力小并不代表未来没有太多的挑战,更多的挑战在于这个阶段怎么把新的产品推储量。原来老资产必然会有很多风险的暴露,或者在估值上的损益都会有所显现。这些零距对我们每家银行来说接下来都需要有一个重新的再讨论,毕竟今年资管新规比发的征求意见稿,在2020年的表述上留了余地,这一块对我们来说还要再进一步研究。

彭向东:

关于这个问题我谈一点个人看法,确实三年过渡期时间比较短,原来的想法是三年逐步消化,但确实看净值型产品客户接受的过程,三年可能拿不下来。这里面资金来源方如果大幅收缩,流动性风险怎么解决。我的建议,是不是我们可以参考保险行业,保险资管公司的最大客户是公司的自有资产,我们将来资管部是不是能金融市场部给一块儿钱来管理,这个前提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子公司成立后,作为一个独立法人,我们的主要客户是什么,确实从银行系,我们都有自己的公募基金合资公司,我们如果再搞一个资管子公司,如果完全跟基金公司一样,必要性不是很大,未来银行系的资管子公司肯定应该是有一定特点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围绕银行系子公司,从这个新规也是导向鼓励成立独立法人的资管子公司,来解决包括多层嵌套,包括风险隔离等一系列的宏观的目标。这个问题刚才王伟总讲到股份制银行已经率先走了一步,通过内部流程准备成立子公司,先请三位股份制银行的资管老总谈一谈,未来银行系子公司的定位,优势、劣势以及有什么政策建议,先请罗总。

罗金辉:

关于理财子公司,在这个新规里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要求有托管能力的这些银行在未来2020年以后要通过公司化的方式来运作资产管理业务,这点我高度认可,而且从国际上的情况看,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会用一种中国的划分方式说它是银行系的资管公司或非银行系的资管公司,其实在国外不管是什么系,银行系的资管公司也必须完全是独立的,这是在法律上要求的。这次规定是朝正确的方向走了一大步。

第二,要求资产管理业务通过独立的公司来运行而且把资管子公司成立起来,这是资管新规未来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做了半天,如果大家还在银行里面接着这么干,这个成果是大打折扣,和我们银行系里面这些做资管的人也有很多的交流,认为通过公司化的方式来运行这个业务,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第三,关于这个子公司,现在有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股份制银行相对比较积极,大行不积极,至少目前还没看,可能他们也很积极,后面他们做了很多工作,说不定后发先至。有个现象是,大家动不动说我注册资金50亿,那个说我得搞80亿、100亿。我们都知道基金管理公司,我们有很多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也已经很大了,管理8000亿、10000亿的,他们的注册资金就几个亿,因为资产管理业务本身是轻资产业务,你要打破刚兑搞那么大资本金干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必要,我觉得搞10个亿就差不多了,也没有必要搞50亿、80亿,本身你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不是照着刚兑去的,没必要那么大。

另外我想呼吁一下刚才王伟总说的,现在都是一家搞、独立搞,一个银行自己搞个子公司,这个也未必需要这样干,这样干还有很多劣势,一家银行搞资管子公司,第一你很难切断这家资管公司和银行之间的信用连接,不利于打破刚兑。我们一直都在说银行传统的这套体制和资管业务整个在决策流程包括人才机制上有一定的差异,你做成完全直系不利于资产子公司走向市场化。刚才王伟总说可以搞银行控股、别的参股混合,其实我觉得银行业未必一定要控股,既然是个资管公司,它最终做得好不好是看它在市场上它的产品能否被客户认可,而且未来走向资管子公司以后还要打破另一条,现在我们有个现象,农行的渠道绝对不会卖我们中信银行的理财,农行的理财拿到邮储银行卖估计也是卖不了的,自己干自己的还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那你就为刚兑留下很多隐患,又是你自己独资的,又是你自己卖的,还是你上面审批的,还是请示行长的,你这个不刚兑能行吗。反倒是未来的子公司完全可以是混合所有制的,只要符合银监会制定的这些规则,这样的公司第一它没有了大腿可抱,第二它可以打破这种楚河汉界,这样的子公司,就像现在的基金公司做得比较好,基金公司可以到各家银行的渠道去卖,只要他的产品好、理念好、业绩好,各家都可以卖。这个在国际上非常常见,像J.P.摩根,他的资管公司很大,是他资产负债表的好几倍,我们就问他,你这个资管公司的产品有多少是你的银行卖的?他说最多不超过20%,而且他们非常忌讳一个公司把自己的产品放在自己的母行去,因为这时候你很难以撇清和母行的关系。

王伟:

资管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资本回报率比较高的行业,但是绝对利润并不是那么高,我们传统上好像觉得要创造很多的钱,这有一定的误区,我就不举例子了,国际上也是这样,它对银行的好处,能够平衡银行的其他业务,你其他业务不好的时候,资管行业还是不错的。

第二,它是客户一个重要的入口,我给客户服务得很好,客户引进其他行业里来,它是一个重要的入口,这个对银行来讲,资管子公司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另外一个,资管子公司也不是灵丹妙药,一旦成立这个子公司就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其实银行后面要做的工作还是很多的,包括刚才我提到过的整个的募投管退,这些环节银行都要重新加强,充实管理队伍,平安银行也在申请这个牌照,确实在公司治理方面能够更好的优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作用。

另外,它比公募基金来讲,它可能具备一些信托的特点,这个也是对我们建立这样的子公司来讲有很大帮助的。

李岷:

资管子公司华夏银行在4月20号发的公告,5月24号股东大会过了,现在在筹备准备,包括选址、人员配备、市场化体系也在逐渐准备过程中。资管子公司当时我们在做的时候,刚才提到的一个点,它确实和我们以前银行理财盈利的前景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在做这个盈利分析的时候,简单把银行理财产了,加入我们转型期都是货币类的产品,我们做一个盈亏平衡点的分析,货币类的产品,比如前段时间有几家公司在我们国内几个大的流量平台上放的货币基金,基本上在三个月之内能销售到1000亿。管理费收入基本上在1‰左右。再来看一下一家资管子公司的开办费、人吃马喂,所有的投入基本上也在这个水平。1000亿的量是你的保底量,就是你的盈亏平衡点,资管子公司未来发展过程中遵循市场中的利润核算的水平,这个是逃不掉的,这和以前我们做银行理财创造收入那个辉煌时代完全不一样。

但是这个过程往往在市场中会形成比较大的效应,因为银行资管子公司成立之后,实际上它就不是说完全脱离了母体,就和刚才罗总说的一样,很多公司可能只占20%,在母体发行的产品只占20%,现在我们华夏银行已经开始通过城商行、农信社等销售,销售量也挺多的。未来我们资管子公司母体发行只是一个方面,另外包括同业机构代销,包括互联网平台的引流,包括今后在企业年金包括社保资格申请,都会为我们提供流量和资产规模进来。我们的注册资金应该不会太高,主要是和资管市场尤其是公募市场相对应的。做银行资管子公司过程中还考虑到一点,公募只是一个方面,另外还要考虑到私募,私募这方面更多会打通在私募市场和银行本体的综合化经营联动,这种联动以前我们在资管里更多的大家提出的商行加投行,资管加投行。整体的思路最后会整体一致,有这样一个预测。

提问:各位领导好,刚才几位老总提到7.20资管新规执行通知下发之后,银行理财转型可能跟之前有一定的放松,目前市场上也有一种观点,自从7.20之后,银行理财转型的步伐相较以前是比较放缓的,想问一下各位在实践中这方面能不能介绍一下是不是放缓了?

罗金辉:

7.20做了一定的优化和调整,不能说步伐放缓,我觉得是步伐走得更踏实、走得更现实了。

彭向东:

我也问问一个问题,关于权益市场方面,刚才讲到新规一大亮点,公募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以投资股票基金了,这块来讲可能对股市的期待,原来媒体的渲染,可能期待比较多,包括中登公司也允许银行理财产品独立开户,做了一系列配套准备。对于这一块,将来银行理财策略,我想请大行谈一位、股份制银行谈一位。

王伟:

开户这些是在新规在监管层面的协调,因为这些嵌套事件的产生有时候不是银行要特意去做这种嵌套的工作,说到股权的安排,我们银行理财还是致力于一个低波动率,给客户一个稳定收益的产品。银行在权益方面的投入,我们主要还是借助于外部有成熟经验的公募基金的合作,来给客户提供这样的权益的产品,本身我们自己不会去投资或者大量投资这样的权益产品,因为波动率确实太大了,和当前我们银行坚持的方向是不一致的,所以我们是尽可能做到资产配置,选用其他公司优秀的权益管理能力,搭配好产品再推荐给我们的客户。

步艳红:

按照原来银监会对于银行理财的管理办法,在这次9.28的理财细则里做了个延续,真正的股权投资特别是直接投资股票的,对应的产品还是要向合格投资人去发售。其实从过往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邮储和合格投资人高净值客户的积累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我们没有私人银行的部门。现在可以通过公募的方式去对接股票市场的权益资产,然后对接的公募的理财可以向普通客户发售,这也是一个过程,因为这个刚刚发布,各家银行可能都要再重新创设产品,重新对接客户的一些差异化的群体,肯定未来是一个长期的利好。短期说马上就能够匹配出来多少的理财资金直接进入到股市,可能还需要有个过程。

彭向东:

本人现在不在资管行业,但是非常希望资管行业利用这次资管转型的历史性的契机,未来的路走得更长远。无论是大行小行,相信未来的资产规模有一天会超过表内的规模,真正成为我们资管在金融资源配置包括上午忠民理事长讲的在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