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加码中国 独资之外合资私募成新捷径

全球资管正在加码布局中国,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顶级资管纷纷到中国开拓市场,备案成为外资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WFOE PFM)的步伐越来越快。...

全球资管正在加码布局中国,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顶级资管纷纷到中国开拓市场,备案成为外资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WFOE PFM)的步伐越来越快。

值得注意的是,独资并非唯一模式,中外合资私募也在加速进场。在双方磨合顺畅的情况下,该模式既节省外资成本,也有助于更快开拓中国市场。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对冲基金MillburnRidgefieldCorporation(下称“米尔本”)目前就在寻求入股象限资产,正处于股权变更的最终审核阶段。米尔本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成立于1971年,拥有最长实盘历史业绩的量化CTA产品。

合资私募成新捷径

此前,外资资管多采取备案成为独资私募的方式。例如,2018年,同为全球知名CTA策略管理人的元盛资本在中国备案的私募公司元胜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即为外资独资私募,至去年末已备案有4只私募产品。

相较之下,米尔本显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记者了解到,除了米尔本以外,事实上,近年来也有几家合资私募成立,但出现过因种种问题分道扬镳的案例。

近日,米尔本联席首席执行官贝瑞·古德曼(BarryGoodman)在上海接受了第一财经的独家专访。他表示,“中国是米尔本未来发展的重点。在国内选择和象限资产合作首先基于双方发展理念契合。另外,中方合作团队已深耕国内市场多年,优势在于可降低市场开拓成本,并且加快合资公司落地速度。”象限资产目前主要做量化CTA投资,使用量化系统化策略,100%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

当前,对众多独资的“洋私募”来说,募资仍存在一定挑战,不乏WFOE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外资刚开始布局中国市场,需要一定时间积累业绩曲线、熟悉市场渠道。近年来,路博迈、富达国际、富敦、瑞银、贝莱德、桥水基金、惠理、施罗德等资管巨头都纷纷发行了私募产品,但因为初来乍到,缺乏一定的销售渠道经验,同时境内机构在配置WFOE产品时可能也会提出历史业绩的要求,这对WFOE的募资带来实际影响。相较之下,合资私募则可以帮助外资更快开拓境内渠道。

不过,究竟选择合资还是独资,这仍取决于外资机构的长远布局。

对上述全球顶级资管机构而言,公募是其基因,也是其在全球各大市场运作的方式,在中国的“私转公”或在2~3年内成为可能。记者了解到,具体进程取决于监管层的态度。对于这类机构,独资模式则是不二选择。但对于部分对冲基金,公募并非其终极目标,因此合资也是短期打开中国市场的捷径。

CTA策略受关注

之所以众多全球对冲基金近年来纷纷到中国拓展市场,寻求超额收益是主要目的。中国当前的期货市场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古德曼认为这同时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除了市场超额收益的潜力,古德曼称,近几年来,中国监管层和交易机构的专业度不断提升,中国也拥有全球最好的清算系统。

“米尔本的交易执行100%由人工智能指导。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让我们从2012年便已开始持续投入对中国市场的研发,经过7年的打磨、更新、本土化,目前米尔本的中国策略模型已完全适应中国市场,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自适应做出调整。”古德曼对记者称。

申毅投资创始人申毅此前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股市波动大,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而言,量化交易是大趋势。同时,中国的优势在于,数据足够多且可用,并不像多数新兴市场数据繁多但无序,中国的数据普遍质量较高,但市场行为又具备发展中市场的特征——无序波动、散户多,因此这对在中国从事量化交易的机构而言是一大机遇。”

在各种策略中,近几年来可以灵活做空、收益更好的CTA策略备受外资关注。

CTA即商品交易顾问,一般指投资于期货的资产管理产品,其投资标的丰富,包括商品期货、股指期货、期权、国债期货等。在过去十年中,全球CTA基金管理规模增长超过700%,量化CTA管理规模占比超过80%。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指数的构建与业绩特征》显示,5种主要的CTA策略指数(商品主观、系统化趋势、期货日内、期货套利和期货多策略)在样本期(2015年初至2018年12月)内分别实现了累计收益90.87%、93.04%、117.58%、60.10%和61.59%,明显优于股票类策略指数和债券类策略指数的同期业绩。

但是期货类策略的波动率比较高,属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选择。例如去年四季度,由于油价在9~10月的短短时间内闪崩近两成,导致不少对冲基金大佬爆仓。古德曼称,米尔本在传统的趋势追踪基础上,捕捉更多价格衍生信息和非价格信息。“去年四季度,模型释放的信号提示我们提前降低了仓位,避免油价闪崩对业绩曲线造成过度影响。”


(责任编辑:DF134)